习惯形成下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本文关键词:习惯形成下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摘要】:本文将习惯偏好引入传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并构造出检验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计量方程。利用中国26个省1999—2011年城乡居民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习惯形成效应后,城乡居民依然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该动机强度比无习惯偏好时降低了约1/2。同时,城乡对比结果表明,在绝对层面,农村居民具有更大的衡量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绝对谨慎系数,其值约为城镇居民的1.5倍;然而基于现有消费,农村居民衡量预防性储蓄量的相对谨慎系数则要小于城镇居民。最后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 习惯形成 谨慎系数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不确定性、非期望偏好结构与居民消费”(JBK1307105)资助
【分类号】:F126.1;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一直受到学术界以及政策制定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讨论习惯偏好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在国内研究预防性储蓄文献中,学者们大都忽略了消费者可能的“习惯偏好”对其最优消费—储蓄的选择。事实上,如果消费受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英瑛;;上海市预防性储蓄的实证分析——基于1997—2005年数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5期
2 隋娟娟;王艳;;我国预防性储蓄:理论、原因及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年08期
3 赵晓英;禹娜;;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4 骆祚炎;;支出增长预期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分析——兼评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不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5 邓翔;李锴;;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6 郭香俊;杭斌;;预防性储蓄重要性的测算方法及其比较[J];统计研究;2009年11期
7 王辉;张东辉;;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比例研究(2001-2008)[J];求索;2010年05期
8 尹长斌;;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1年03期
9 叶茜茜;;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10 任天晓;;基于城镇分组数据的预防性储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香俊;杭斌;;西方预防性储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2 杭斌;申春兰;;潜在流动性约束与预防性储蓄行为——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杜海韬;邓翔;;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军华;“房奴”的心理病与幸福指数[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梁达;扩大消费内需遭遇高房价阻力[N];上海证券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郭香俊;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3 黄学军;基于通胀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莹;文化与预防性储蓄[D];暨南大学;2012年
2 汪为;转型经济中浙江省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隋娟娟;我国居民高储蓄问题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陈守坤;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7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95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