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债价格波动范围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债价格波动范围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利率市场化 国债价格波动 Bellman动态规划原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更具有不确定性,本文假设利率及其变化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求国债价格的上下限,即研究国债价格区间波动范围问题。首先将国债价格上下限问题归结为最优控制问题,运用Bellman动态规划原理给出国债定价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然后通过最优静态对冲缩小由控制模型得到的价格区间;最后给出了模型在中国国债市场上的应用,求解并缩小国债价格区间,使与其最高和最低成交价误差较小,并进行绝对利率风险控制。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1054:中国特色的市场利率决定机制及相应的资产定价模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4YJA630100:我国并购后企业能力基因重组研究)资助
【分类号】:F812.5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迅速,国债发行量从2005年的7042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1万亿元。国债的发行和交易有助于形成基准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利率衍生品的定价基础。我国自2015年10月23日起,央行不再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限制,利率更加市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皓;关于完善保险资金国债投资的探讨[J];上海保险;2000年03期
2 张力;新国债投资价值有多大[J];价格与市场;2000年12期
3 聂学群;国债投资三不宜[J];市场观察;2000年10期
4 徐柏松,刘晓红;提高国债投资效益务必在“四性”上下功夫[J];湖北财税;2001年22期
5 李坚宝,王萍;国债投资:寂寞让你如此美丽[J];金融经济;2001年01期
6 何冰;大规模国债投资,该打几分?[J];辽宁财税;2001年03期
7 ;国债项目质量大检查展开[J];质量指南;2002年11期
8 姜伟新;进一步加强对国债投资项目的监管[J];中国监察;2002年10期
9 陈巧慧;对国债外资化的初步探析[J];会计之友;2002年11期
10 ;今年新增1500亿元国债投资方案确定[J];造纸信息;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长春市财政局基建处科研所联合课题组;;长春市国债投资效益分析[A];迎接新世纪——2000年长春市财政系统科研成果集锦[C];2000年
2 刘忠敏;兰玲;;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效应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丹;国债投资要搭建市场化平台[N];中国财经报;2005年
2 记者 李铁燕;我市六项目新增国债资金4490万元[N];营口日报;2008年
3 杨国民;扩大内需的一着好棋—国债投资综述之一[N];经济日报;2002年
4 ;国债困局亟待破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记者 邱永强;甘肃省争取资源环保国债项目成效显著[N];甘肃日报;2007年
6 张之代;我市争取国债项目创历史新高[N];黄山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晓;特别国债发行细节未定 国债承销成员顾虑难消[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财政部:特别国债对宏观经济属中性措施[N];南方日报;2007年
9 许志峰;1.55万亿特别国债买外汇[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梁杰;万亿元特别国债“特”在哪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慧;中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延斌;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曾军;中国国债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吴宇;战后日本国债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中义;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忠敏;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2009年
7 朱玺;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周军民;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彭志远;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宋涛;中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评估与控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泉;论国债投资的政府积弊及其矫正[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军民;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3 李虹;西部大开发中的国债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余良;国内国债成本分析及其优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路振家;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慧;国债风险问题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姜时友;我国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谢京华;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宋清;我国现行国债管理体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聪;中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22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22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