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VA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08:36
本文选题:民营上市公司 切入点:股权激励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股权激励是指赋予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益,即公司股权,使其在享受收益的同时承担公司经营风险的一种激励制度。对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能有效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从而增加股东财富。股权激励最早在西方开始实施,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也逐步采用股权激励作为激励手段。2008年,证监会陆续发布了《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2号、3号》;同年10月,国资委、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股权激励法律环境逐渐成熟,股权激励逐渐进入成熟推广期。迄今为止国内研究股权激励的文献大多都将视角放在我国全体上市公司或国有上市公司,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过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民营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主体,大多集聚在技术密集或者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力资本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及其重要。因此民营上市公司是股权激励最积极的实践者。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EVA业绩评价体系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皆在为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理论借鉴。 研究选取了2009年至2012年在沪深两市正在实施股权激励与股权激励实施完毕的79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资本运营效率(EVAPC)与股东投资回报率(EVAPS)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股权激励方案公布的股权激励数量占当时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将资本结构、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公司成长性、市场竞争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与回归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有关建议。 本文拟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主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效果的相关文献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首先明晰了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的概念,本文将民营上市公司定义为实际控制人为非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然后阐述了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并解释了股权激励的两种假说“利益趋同假说”与“管理者防御假说”。虽然学术界对股权激励产生的理论基础有不同的观点,但从实质上而言可以归纳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以上三种。最后描述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现状,表明了本文的研究环境。 第三部分介绍了EVA的相关理论。本部分详细阐述了EVA的内涵、功能以及EVA的计算方法,并介绍了EVA指标的优点和局限性。通过对EVA的内涵的界定和对EVA优点的阐述,从本质上回答了为何本文要使用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 第四部分是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环境上来看,2008年有关股权激励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法规指导;从经济环境上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宏观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由于法律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2008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参考性,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至2012年在沪深两市正在实施股权激励与股权激励实施完毕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考虑到股权激励滞后性与区间效应的基础上运用EVA业绩评价指标对股权激励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检验股权激励水平是否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 第五部分对前述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提到了本文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使用EVA业绩评价方法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当年较实施前一年公司业绩有所提升,但并不显著。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存在着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即股权激励水平与单位资本EVA和单位股本EVA显著线性正相关。股权激励具有时滞性,即股权激励水平会显著影响股权激励实施后一年的公司业绩,说明股权激励适合公司用来对管理层进行长期激励。样本公司的市场竞争性对公司业绩有显著性影响,市场竞争越大,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越好,业绩提升较快。 本文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某些方面出现一定差异,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 1、股权激励政策管制较为严格,包括股权激励备案制、对预留股份的限制、严格限制解禁条件等一系列约束使得民营上市公司在采用股权激励这一手段时缺乏动力,加之根据《激励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如此低的股权激励水平很难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得上市公司“零持股”现象变得普遍,因此较低水平的股权激励不会产生“管理者防御”现象,所以股权激励区间效应并不明显。 2、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企业居多,公司规模偏小且样本间差距不大,加上规模小的样本公司面临的外部约束依旧不少,因此公司规模对股权激励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3、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说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上升时,公司业绩也将得到提升,即此时股东的监督作用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现阶段第一大股东普遍持股占比30%左右,仅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相比“一股独大”的股东更加倾向于对管理者实施监督以确保自身的利益,因此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业绩越好。 4、公司成长性与公司业绩呈现的负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模型选取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具有高成长性的民营上市公司为了扩张公司规模或者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都需要加大对公司的资本投入,因此可能造成净利润下滑,也不能排除公司为了将利润更多的留存于公司而使用一系列盈余管理手段。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1、研究主体的新颖性。迄今为止,国内研究股权激励的文献大多都将焦点放在我国全体上市公司或国有上市公司,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过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但自从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股权激励以来,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积极性远高于国有企业。随着股权激励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上市公司定有更多的动力将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的手段,因此本文研究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性皆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2、衡量股权激励有效性指标的新颖性。为了评价股权激励的有效性,需要对公司业绩进行准确的衡量。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采用财务指标,并未考虑到财务指标易被人为操控、忽略股东的资本成本、可能与公司真实价值相偏离的内生性缺陷,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很有可能造成管理者注重短期业绩的提升而损害公司价值,掠夺股东财富。因此本文选取EVA业绩评价体系中的单位资本EVA与单位股本EVA来衡量公司的资本运营效率和股东投入回报率。EVA指标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公司价值,股权激励的实施应该以提高公司EVA为目的。 3、在进行实证回归时较为完善的考虑到了股权激励的区间效益和股权激励的滞后性,通过与EVA指标体系的结合,使得回归结果较为准确的反应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现阶段股权激励的效果。 同时由于知识储备和个人精力的限制,本文依然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民营上市公司,实际上股权激励这一激励手段广泛存在于国有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等组织。由于非上市公司数据的非公开性,本文的研究仅局限与上市公司。据此所得出的结论的广泛性还有待检验。 2、没有考虑到股权内生性的问题。由于知识储备的局限,本文只研究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显著的问题,忽略了影响股权激励本身的因素,即股权是否存在内生性的问题。 3、比较分析法有待完善。本文使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时,仅对实施了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进行了纵向对比,并没有与同行业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横向对比以探究公司业绩是否发生了改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6.5;F832.51;F2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镇宁,尹卫华;EVA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S3期
2 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1997~2000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3 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4 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5 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6 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9期
7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8 王炜;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J];价值工程;2003年04期
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年01期
10 高明华;中国企业经营者行为内部制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1587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58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