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7:53
【摘要】: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分置是多年来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本文在回顾股权分置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弊端的基础上,对股权分置法律关系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股改对价的本质。同时,本文对股改对价的确定原则、确定程序、形式及其履行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本文认为,本次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从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层面理顺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利于非流通股股东依法取得流通权,又有利于流通股股东依法获得公平的对价。流通股股东获得对价的基础在于非流通股股东在股份发行之初有关“所持国有股、法人股暂不流通”的承诺构成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合同。证监会主导下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两类股东之间的合同发生变更,根据情势变更原则,流通股股东有理由请求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合理的对价。由此,本文认为对价的本质是由于非流通股股东改变此前所持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承诺,为获得流通股股东对原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容忍而为的对待给付。 股改对价的确定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原则以及有利于市场稳定原则。股改对价的确定应采用分类表决机制。而流通股股东的共同法律行为构成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应由股东大会表决的基础。针对非流通股股东违反承诺的行为,流通股股东可以选择违约责任之诉或者选择侵权赔偿之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合同内容是由要素、常素、偶素构成这一合同法原理解释国有股、法人股股份暂不流通的承诺构成两类股东之间合同的重要条款,并用情势变更原则为合同变更提供依据。同时,本文还用共同法律行为理论为股改方案分类表决的正当性提供法理支持并对完善类别股东表决制度提出建议。 在论文结构上,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对股权分置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股改对价的本质;第四、五、六部分分别阐述了股改对价的确定原则、确定程序、形式及其履行相关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28;F832.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敬景程;股权分置问题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评论;2005年02期

2 陈端;论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晓菲;;论经营服务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连益;;少儿双语词典概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克乃;;利益均衡理论及其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许海燕;张汉江;;我国农村征地利益均衡之法经济学分析[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于信州;曾江波;;保险标的、保险利益与保险契约之标的[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孙卫星;;浅议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张颖;叶金花;;论要式欠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邵晖;;浅析董事竞业禁止义务[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姜丛华;朱宁;;预约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云祥;转型期资本市场的功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敬景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金龙;金融国际化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田德录;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与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 张少春;体制转轨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基于财政金融体制变革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7 邢颖;禁止证券欺诈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杨汉平;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尹俊峰;中国证券市场供求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莲;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彬;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沈燕;我国上市公司国家股流通问题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4 陈秋伟;试论加入WTO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及对策[D];暨南大学;2000年

5 李艳;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6 周照利;我国证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7 高_g媛;股市筹资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8 刘小乐;企业负债经营的状态辨识与转移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9 沈建中;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10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本文编号:2663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663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