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16 23:49
目前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我国大部分的公司中都存在着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控股股东,公司治理主要冲突点已经从之前的占据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与经理层的代理问题转化为目前的控股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其中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支配地位的股东在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股权集中化虽然能够较为有效地督促公司提升经营运行水平,更进一步地监督高管人员做出经营决策行为的过程,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中小股东在法律庇护不周的情形下,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相反控股股东持有自利意图,有能力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新的投资项目等做出决定,从而占据其他股东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在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质押凭借着简便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控股股东进行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跟从银行取得资金需要一系列繁杂手续相比,将股权质押出去的方式有着更为简便的融资优势。在控股股东的一部分股权被质押之后,他们仍然可以凭借享有的这部分控制权来经营或者处置上市公司的资产。因此,Yeh et al(2003)指出股权质押会导致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不断分离,使得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化,也进一步加强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与此同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董事会,利用董事们多年积累的工作总结在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中监督董事提名的过程、高管定薪酬的过程以及公司审计的过程等,提出保护其他中小股东的意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内部治理机制。由此可知,董事会要认清自身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这样才能够在公司站稳脚跟、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地对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基于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地位,结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特征以及董事会的治理职能,检验他们对股权进行质押的行为是如何进一步来侵害公司资源的。并且进一步追溯董事会制衡效果,加入股权质押与衡量董事会制衡的一系列指标的交乘项,通过对董事会制衡这一指标以及董事会制衡与股权质押交乘项系数的检验,来考察董事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这一状态下是否具有同样的治理作用。此外,本文发现由于非国有企业支配资产的行为少有硬性制度的制约,因此相较于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中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关系更为显著。为了多方位地检验这一假设,本文还从股权质押导致的控制权转移风险角度出发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股权质押的企业在面临控制权转移的时候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更强,且质押次数越多,控股股东越有掏空意图。本文在稳健性测试中,用上市公司经营性占款净额占总资产比率,同时改用董事会规模衡量制衡效果,结果依旧支持主回归。本文将要阐述的内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角度,讲述了现阶段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好处、控股股东为何会如此“猖獗”地掏空公司的行为,以及结合董事会的治理这一制衡因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同时,将全文分为六个章节,进一步据此构建本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文献综述。本文按各个研究时段从股权质押的动因、掏空行为的动机以及董事会制衡的各类指标与掏空行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了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内在联系,以及董事会的内部治理职能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理论基础。这部分主要是给出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控股股东掏空的概念定义、并对这三者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还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四个理论,包括由于大股东和其他中小股东有利益冲突的委托代理理论、进行相关融资而成本各不相同的交易成本理论、交易市场上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由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不同而产生的优序融资理论。第四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在对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研究假设,在股权质押存在的风险与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方面建立预期关系,并加入董事会制衡指标,提出董事会制衡指标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治理效应。第五部分是对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做出实证检验。在建立好研究模型和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基础上,先是初步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预判假设是否成立,其次是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从多方位角度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对研究假设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稳健性测试。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总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且对本文不足进行浅析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75;F832.51;F271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3951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75;F832.51;F271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旎;郑国坚;;市值管理动机下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与利益侵占[J];会计研究;2015年05期
2 郑国坚;林东杰;林斌;;大股东股权质押、占款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3 孔东民;刘莎莎;应千伟;;公司行为中的媒体角色:激浊扬清还是推波助澜?[J];管理世界;2013年07期
4 刘际陆;刘淑莲;;产权性质、控制人变更与掏空行为——来自后股权分置时期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5 洪金明;徐玉德;李亚茹;;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师选择——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年02期
6 郝项超;梁琪;;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损害公司价值么?[J];会计研究;2009年07期
7 侯晓红;李琦;罗炜;;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8年06期
8 张国华;陈方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董事会特征相关性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9 谢玲芳,朱晓明;股权结构、控股方式与企业价值——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10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年12期
本文编号:2843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84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