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了吗——基于“陆港通”的多期双重差分法实验证据
【部分图文】:
-102-注:纵坐标代表Overinv和Underinv与陆港通的相关系数;横坐标代表陆港通实施前后的时间间隔图1平行趋势检验的实施对于投资不足的抑制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实施后若干期间才能够完全显现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改善企业投资不足需要更充足的现金流,而“陆港通”为企业带来的融资便利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总体而言,平行趋势检验说明,“陆港通”对企业投资不足仅起到了逐步缓解作用,而不是完全抑制作用。五、进一步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陆港通”的外部治理效应,本文从企业信息质量和监督强度两方面来对原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分组测试,以检验在不同的情况下,“陆港通”实施对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一)对企业信息质量进行度量分别采用修正琼斯(Jones)模型来度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和Roychowdhury模型来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将样本在参加“陆港通”之前一年,盈余管理的绝对值数值大于50%分位数的样本,定义为信息质量较差组;其他的定义为信息质量较高组。经分组后,再对原“陆港通”投资效率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当信息质量以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度量时,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组中,“陆港通”实施变量Treat×Post对过度投资(Overinv)的回归系数为-0.025,T值为-3.66,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组中,Treat×Post对过度投资(Overinv)的回归结果不显著,系数为-0.01,T值为-1.387。二者差异为0.015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陆港通”的治理效应在原本信息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中更为明显。为了进一步印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徐晓光;余博文;郑尊信;;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融合动态分析——基于沪港通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10期
2 刘荣茂;刘恒昕;;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08期
3 李春涛;宋敏;张璇;;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年07期
4 伊志宏;李艳丽;;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J];管理评论;2013年05期
5 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6 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7 叶康涛;陆正飞;张志华;;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8 朱红军;何贤杰;陶林;;中国的证券分析师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吗——基于股价同步性和股价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国华;杨金;谷峰;;媒体关注是否提升了政府审计功能?——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8年01期
2 官峰;李增泉;张铎露;;两权分离、治理机制和债券融资成本——基于我国公司债发行的经验研究[J];财务研究;2017年01期
3 郑国坚;蔡贵龙;卢昕;;“深康佳”中小股东维权:“庶民的胜利”抑或“百日维新”?——一个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6年12期
4 刘继红;刘临宣;;管理层持股与股价同步性[J];会计论坛;2015年02期
5 林钟高;胡苏华;;大股东控股、内部控制与股价同步性[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5年00期
6 冉光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协同互补还是职能冲突?——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分析[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5年00期
7 胡志颖;吴先聪;果建竹;;私募股权声誉、产权性质和IPO前持有期[J];管理评论;2015年12期
8 赖洁基;李晓璐;唐建;;媒体监督、制度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2010~2013年中小板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月刊;2015年36期
9 翁欣;宫见棠;李馨子;肖星;;不同所有权下金字塔股权结构与股价同步性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5年12期
10 许静静;;家族企业外聘CEO类型、两权分离度与企业特质信息披露[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路明;徐彩云;;基于时变混合Copula-MAR模型的股市间风险传染分析[J];南方金融;2013年10期
2 李春涛;胡宏兵;谭亮;;中国上市银行透明度研究——分析师盈利预测和市场同步性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3年06期
3 傅强;李喆;;基于时变SJC-Copula函数的沪港股市尾部相关性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03期
4 薛祖云;王冲;;信息竞争抑或信息补充:证券分析师的角色扮演——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11期
5 伊志宏;李艳丽;高伟;;市场化进程、机构投资者与薪酬激励[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6 潘越;戴亦一;林超群;;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7 李善民;王媛媛;王彩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年07期
8 吴吉林;操君;;中国A、B、H股间市场一体化进程研究——基于SKEWED-T-GJR-COPULA方法的实证检验[J];南方经济;2011年05期
9 刘琼芳;张宗益;;基于Copula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股票相关性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欣;唐清泉;;财务分析师跟踪与企业R&D活动——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婷婷;高辰宇;潘沛;蔡景亮;;论资本市场促进居民消费的有效性[J];中国商贸;2010年23期
2 林桂军;;非正式资本市场规模的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8期
3 孙建军;康丽;张绵宝;;不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公司投资:一种实证研究的逻辑描述[J];金融经济;2012年12期
4 李全;;内生货币与资本市场互动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年06期
5 周明;于渤;;期权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均衡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06期
6 李洁;张天顶;;全球流动性扩张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7 凌宁;;资本市场的结构比较与选择[J];金融经济;2006年22期
8 宋加旺;徐正国;;Copula-FITSGARCH模型及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应用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年02期
9 闻岳春;黄福宁;;资本市场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实证应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10 郁俊莉;我国资本市场分形特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松;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任彪;资本市场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宋绪钦;基于GIS的中国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评价[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赵陵;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世伟;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晓伟;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李晓彤;资本市场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D];济南大学;2017年
4 陆昊;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有关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薛赞扬;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顺;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资本市场监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郑艳;重庆市上市公司重组绩效测评的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珊;电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刘玉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流量相关性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10 柳西强;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CAPM模型和BAPM模型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66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86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