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下企业债券风险的假说与验证 ——基于沪深交易所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04:20
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是企业债券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作为市场监管主体,政府为了控制企业债券市场的这两类风险,对企业债券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来说,制度方面的瓶颈是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滞后的根本原因。这种事实不但限制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且有可能对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所有企业债券监管规制中,“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正是市场监管的两大特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两个监管特征的视角展开对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探求两类监管特征条件下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首先,对市场监管的两个最明显的制度瓶颈特征“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进行归纳与分析,分别从两个特征入手,给出了对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实证研究的七个总体假设。主要涉及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趋势特征、市场风险的行业差异与国债相似性、不同行业与所有制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差异几个方面。提出假设之后,针对实证研究方法对风险度量的理论基础作了有针对的介绍与评述。实证研究分为四部分,前...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与对象界定
1.2.1 企业债券
1.2.2 市场风险
1.2.3 信用风险
1.3 相关文献回顾
1.3.1 企业债券相关理论
1.3.2 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1.3.3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全文结构安排
2 全文假设的提出
2.1 企业债券市场监管的两大特征
2.1.1 利率管制特征
2.1.2 发行主体偏好特征
2.2 基于市场监管特征的风险表现假设
2.2.1 利率管制下的企业债券风险表现
2.2.2 发行主体偏好下的企业债券风险表现
2.3 假设的定义
3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风险度量模型概述
3.1 传统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3.1.1 名义值方法
3.1.2 灵敏度方法
3.2 现代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3.2.1 在险价值VaR方法
3.2.2 极值理论
3.3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3.1 专家制度
3.3.2 评级模型与评分模型
3.3.3 期限结构模型
3.3.4 死亡率模型
3.3.5 RAROC模型
3.4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4.1 CreditMetrics模型
3.4.2 KMV模型
4 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实证研究——趋势、行业特征与准国债属性
4.1 引言
4.1.1 本章假设
4.1.2 本章结构安排
4.2 企业债券的宏观市场风险
4.2.1 指标、数据选择与说明
4.2.2 基于GARCH模型的VaR序列估计
4.2.3 宏观市场风险的历史趋势
4.2.4 结论
4.3 企业债券的微观市场风险
4.3.1 企业债券样本选取
4.3.2 债券个体VaR序列估计
4.3.3 微观市场风险的趋势性
4.3.4 结论
4.4 企业债券的行业市场风险
4.4.1 组合VaR序列的估计方法
4.4.2 各行业债券个体与组合的年均VaR
4.4.3 不同行业市场风险的比较
4.4.4 结论
4.5 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准国债属性
4.5.1 比较对象及说明
4.5.2 各指数收益率序列的VaR估计
4.5.3 不同指数收益序列的风险比较
4.5.4 结论
5 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实证研究——重大事件的影响效应
5.1 引言
5.1.1 本章假设
5.1.2 本章结构安排
5.2 事件分析方法与改进
5.2.1 定义及一般步骤
5.2.2 基于实证研究对象的方法改进
5.2.3 数据选取与事件窗口设定
5.3 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
5.3.1 事件样本选取
5.3.2 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事件
5.3.3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
5.4 债券市场规制调整事件
5.4.1 事件样本选取
5.4.2 间接相关规制事件
5.4.3 直接相关规制事件
5.5 汇率改革与经济危机标志事件
5.5.1 事件样本选取
5.5.2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件
5.5.3 经济危机标志事件
5.6 结论
6 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实证研究——趋势与行业特征
6.1 引言
6.1.1 本章假设
6.1.2 本章结构安排
6.2 企业债券的信用价差
6.2.1 信用价差的计算
6.2.2 信用价差的趋势性
6.2.3 信用价差的期限结构
6.2.4 信用价差的行业比较
6.2.5 结论
6.3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违约概率
6.3.1 债券样本选取与参数估计改进
6.3.2 发行主体个体的违约概率
6.3.3 行业发行主体的组合违约概率
6.3.4 违约风险的行业比较
6.3.5 结论
7 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所有制特征
7.1 引言
7.1.1 本章假设
7.1.2 本章结构安排
7.2 所有制特征与违约概率差异
7.2.1 研究方案设计
7.2.2 央企与一般国企背景发行主体
7.2.3 国企与非国企背景发行主体
7.2.4 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发行主体
7.2.5 结论
7.3 所有制特征与信用价差差异
7.3.1 研究方案设计
7.3.2 发行主体所有制特征
7.3.3 担保主体所有制特征
7.3.4 信用价差的所有制特征因素分析
7.3.5 结论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数据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168828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与对象界定
1.2.1 企业债券
1.2.2 市场风险
1.2.3 信用风险
1.3 相关文献回顾
1.3.1 企业债券相关理论
1.3.2 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1.3.3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全文结构安排
2 全文假设的提出
2.1 企业债券市场监管的两大特征
2.1.1 利率管制特征
2.1.2 发行主体偏好特征
2.2 基于市场监管特征的风险表现假设
2.2.1 利率管制下的企业债券风险表现
2.2.2 发行主体偏好下的企业债券风险表现
2.3 假设的定义
3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风险度量模型概述
3.1 传统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3.1.1 名义值方法
3.1.2 灵敏度方法
3.2 现代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3.2.1 在险价值VaR方法
3.2.2 极值理论
3.3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3.1 专家制度
3.3.2 评级模型与评分模型
3.3.3 期限结构模型
3.3.4 死亡率模型
3.3.5 RAROC模型
3.4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4.1 CreditMetrics模型
3.4.2 KMV模型
4 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实证研究——趋势、行业特征与准国债属性
4.1 引言
4.1.1 本章假设
4.1.2 本章结构安排
4.2 企业债券的宏观市场风险
4.2.1 指标、数据选择与说明
4.2.2 基于GARCH模型的VaR序列估计
4.2.3 宏观市场风险的历史趋势
4.2.4 结论
4.3 企业债券的微观市场风险
4.3.1 企业债券样本选取
4.3.2 债券个体VaR序列估计
4.3.3 微观市场风险的趋势性
4.3.4 结论
4.4 企业债券的行业市场风险
4.4.1 组合VaR序列的估计方法
4.4.2 各行业债券个体与组合的年均VaR
4.4.3 不同行业市场风险的比较
4.4.4 结论
4.5 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准国债属性
4.5.1 比较对象及说明
4.5.2 各指数收益率序列的VaR估计
4.5.3 不同指数收益序列的风险比较
4.5.4 结论
5 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实证研究——重大事件的影响效应
5.1 引言
5.1.1 本章假设
5.1.2 本章结构安排
5.2 事件分析方法与改进
5.2.1 定义及一般步骤
5.2.2 基于实证研究对象的方法改进
5.2.3 数据选取与事件窗口设定
5.3 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
5.3.1 事件样本选取
5.3.2 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事件
5.3.3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
5.4 债券市场规制调整事件
5.4.1 事件样本选取
5.4.2 间接相关规制事件
5.4.3 直接相关规制事件
5.5 汇率改革与经济危机标志事件
5.5.1 事件样本选取
5.5.2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件
5.5.3 经济危机标志事件
5.6 结论
6 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实证研究——趋势与行业特征
6.1 引言
6.1.1 本章假设
6.1.2 本章结构安排
6.2 企业债券的信用价差
6.2.1 信用价差的计算
6.2.2 信用价差的趋势性
6.2.3 信用价差的期限结构
6.2.4 信用价差的行业比较
6.2.5 结论
6.3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违约概率
6.3.1 债券样本选取与参数估计改进
6.3.2 发行主体个体的违约概率
6.3.3 行业发行主体的组合违约概率
6.3.4 违约风险的行业比较
6.3.5 结论
7 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所有制特征
7.1 引言
7.1.1 本章假设
7.1.2 本章结构安排
7.2 所有制特征与违约概率差异
7.2.1 研究方案设计
7.2.2 央企与一般国企背景发行主体
7.2.3 国企与非国企背景发行主体
7.2.4 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发行主体
7.2.5 结论
7.3 所有制特征与信用价差差异
7.3.1 研究方案设计
7.3.2 发行主体所有制特征
7.3.3 担保主体所有制特征
7.3.4 信用价差的所有制特征因素分析
7.3.5 结论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数据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168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16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