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半强制现金分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1:19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命周期的半强制现金分红研究
【摘要】: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方式之一和投资者实现其合理投资回报的主要渠道,并没有在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自2008年开始就注重了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软约束管理: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第57号令,强调现金分红,并提高了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分配比例要求;2013年再次发布公告,即《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其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进行不同比例的现金分红;2014年和2015年仍在不断强调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这种软约束。本文借鉴李常青等(2010)的概念界定,将其定义为半强制现金分红。这种半强制现金分红股利监管政策缺乏理论依据,未明确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可执行性低。由此,本文试图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之一的现金分红进行实证研究。从明确上市公司发展阶段即生命周期具体划分方法出发,并考虑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证明半强制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即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并考察其他因素与现金分红的关系,加强政策的可执行性,以便于为上市公司实施与其自身情况相匹配的合理现金分红股利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促进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的同时,真正实现投资者回报机制的完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实际利益,进而推动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进行了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与归纳;之后通过对现有生命周期划分方法的分析比较,确定以现金流法作为本文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还分析半强制现金分红的影响因素;最后选取2012-2014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基于生命周期角度对其现金分红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现金分红情况又分别通过现金分红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实证分析既有描述性分析又有多元回归分析,既有整体上的分析又有分阶段的讨论,在整体分析生命周期和现金分红关系的同时还区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来考量公司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等因素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的现金分红情况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从成长期到衰退期这四个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均呈倒U型分布,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公司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股权集中度对现金分红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些肯定了基于生命周期的半强制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即上市公司应该根据生命周期的不同安排相应的现金分红股利政策,但也同时需注意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其现金分红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的差异。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和结论分析,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实现本文还对上市公司、国家监管和投资者提出相关建议,并在最后总结本文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半强制现金分红 生命周期 投资者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5;F832.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16-17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框架17
- 1.4 研究方法17
- 1.5 创新点17-18
- 1.6 研究难度与对策18-19
- 1.6.1 研究难点18
- 1.6.2 研究对策18-19
- 第2章 半强制现金分红文献综述19-26
- 2.1 股利理论研究19-20
- 2.2 现金分红的影响因素研究20-23
- 2.3 半强制现金分红研究23-26
- 第3章 生命周期划分和半强制现金分红影响因素分析26-38
- 3.1 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及划分方法26-31
- 3.1.1 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26
- 3.1.2 现有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26-31
- 3.2 生命周期划分方法的确定及分析31-35
- 3.3 半强制现金分红影响因素分析35-38
- 第4章 生命周期与半强制现金分红的实证分析38-55
- 4.1 研究设计38-40
- 4.1.1 数据选择和样本选取38-39
- 4.1.2 研究变量39-40
- 4.2 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支付意愿实证分析40-48
- 4.2.1 描述性分析40-44
- 4.2.2 多元回归分析44-48
- 4.3 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支付水平实证分析48-55
- 4.3.1 描述性分析48-50
- 4.3.2 多元回归分析50-5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5-58
- 5.1 结论与建议55-57
- 5.1.1 研究结论55-56
- 5.1.2 政策建议56-57
- 5.2 不足及未来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2
本文编号:637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63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