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债券价值偏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可转换债券价值偏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股市的震荡加剧,可转换债券因其收益稳定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可转债市场在近十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使得理论界学者对于可转债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市场上对可转债的价值问题最为关注,准确的定价有利于可转债的发行以及市场的健康运行。针对可转债的定价问题,理论界已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定价模型的发现和创新上。并在对模型的检验研究中,发现国内外可转债市场上普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与理论价格偏离的现象,且偏离的方向结论不一。价值偏离意味着市场中存在着套利机会,投资者可通过适当的投资策略从中获利。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市场中的可转债价值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发行市场中的价值偏离情况,为可转债发行市场中的投资者选择和市场监管机构的管理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可转债定价模型及价值偏离情况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其次分析可转债基本条款要素,结合市场的相关特点,选用Tsiveriotis和Fernandes(1998)定价模型并同时采用二叉树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我国自2002年-2015年间发行的102只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日的理论价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发行公告日,可转债的发行价格普遍低于理论价格。通过引入上市首日收盘价进行对比,进一步发现可转债的发行价格普遍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而上市首日收盘价也大多低于理论价格。这意味着可转债的发行定价和市场定价的效率较低。为探究其中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法,分别就发行价值偏离和市场价值偏离的成因提出假设,建立回归模型。分别选取样本回归后的结果证明,投资者群体差异、流动性差异、公司经营状况、市场指数等因素均对可转债的发行折价率和市场折价率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可转债市场监管机构完善市场制度以及投资者的选择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价值偏离 折价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论文结构12-13
- 1.5 主要创新点13-14
- 2 文献综述14-25
- 2.1 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研究14-21
- 2.1.1 国外定价理论模型研究14-19
- 2.1.2 国内定价理论模型研究19-21
- 2.2 可转换债券价值偏离现象及其原因相关研究21-23
- 2.2.1 国外价值偏离现象研究21-22
- 2.2.2 国内价值偏离现象研究22-23
- 2.3 文献述评23-25
- 3 可转换债券理论基础25-39
- 3.1 基本概念界定25-29
- 3.1.1 可转换债券定义及特点25-26
- 3.1.2 可转换债券基本要素26-29
- 3.1.3 价值偏离29
- 3.2 可转换债券市场概述29-36
- 3.2.1 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概述30-34
- 3.2.2 我国股票市场与可转债市场比较分析34-35
- 3.2.3 我国可转债市场的特点35-36
- 3.3 可转债定价模型比较分析36-38
- 3.3.1 B-S定价模型36-37
- 3.3.2 引入信用风险的二叉树定价模型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定价模型的选择处理及理论价格计算39-52
- 4.1 可转债定价模型的选择39-40
- 4.2 定价模型的处理和参数估计40-42
- 4.2.1 模型的构建40
- 4.2.2 条款的处理40-42
- 4.2.3 参数估计42
- 4.3 可转债发行理论价格计算42-51
- 4.3.1 样本选取42-43
- 4.3.2 价格计算43-47
- 4.3.3 折价构成分析47-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5 折价原因分析及实证研究52-70
- 5.1 可转债市场价格影响因素52-53
- 5.2 实证设计53-58
- 5.2.1 假设提出53-55
- 5.2.2 变量定义55-57
- 5.2.3 回归模型构建57
- 5.2.4 样本选取57-58
- 5.3 实证结果分析58-69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58-59
- 5.3.2 相关性分析59-63
- 5.3.3 回归结果63-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70-72
- 6.1 结论70
- 6.2 政策建议70-71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燕波;刍议可转换债券[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0年05期
2 蔡燕波;丁宇苏;;可转换债券与国企改革[J];华北金融;2000年07期
3 胡培军;论可转换债券的概念、价值及应用[J];经济师;2001年05期
4 胡敬美;论可转换债券[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可转换债券筹资利弊分析[J];商业会计;2001年03期
6 姜欣欣;可转换债券的中国之旅[J];中国市场;2001年12期
7 刘勇;;诺贝尔的眼光——“信息不对称”与可转换债券的风险[J];数字财富;2001年18期
8 李金泉;浅谈可转换债券及其会计处理[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2年02期
9 孔祥兵;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利弊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2年05期
10 孙颖;可转换债券筹资在我国的发展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敏;应益荣;;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分解公式[A];第九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宏恩;韩玲;;可转换债券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3 吴会咏;马莹;;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的定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朱文娟;;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对公司股价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冬年;郭广辉;;从可转换债券融资看上市公司两类股东的利益冲突[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张国永;田金信;徐凯;;信用风险下基于Black-Scholes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祝继高;张乔;汤谷良;;可转换债券:融资工具还是制度安排?——基于贝恩资本投资国美电器可转换债券的案例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勇;可转换债券在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4年
2 王维;发行可转换债券益处多多[N];财会信报;2005年
3 亚博;可转换债券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新途径[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张智勇;能创造双赢的可转换债券[N];发展导报;2001年
5 钟和;外资追捧可转换债券[N];深圳商报;2004年
6 北京证券 崔海萍;警惕可转换债券的泛滥[N];中国经营报;2001年
7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梁锐汉;可转换债券基金的防御价值[N];证券时报;2007年
8 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助理 吕一楠;可转换债券配置时点渐近[N];经济日报;2014年
9 京华投资 潘湘成;我国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分析[N];上海金融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刘溟邋实习生 高胡琛;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如何判断[N];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坚玲;多因素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赵海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张雪芳;可转换债券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4 周其源;可转换债券定价与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鲍继业;期权博弈下可转换债券定价与统计套利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路静敏;基于破产风险的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黄瑞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组合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陈睿;投资者异质性下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及最优策略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叶峰;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冯s,
本文编号:732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73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