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20:16

  本文关键词: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居民家庭 金融资产 资产选择 金融市场参与


【摘要】:家庭金融作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使得家庭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逐渐增加,弄清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的行为特征,有助于金融机构为家庭量身设计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促进居民家庭深度参与金融市场;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规模急速扩张,家庭金融交易活动愈加频繁,股市等各类金融市场的波动反映居民家庭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但背后的规律亟待发现。研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也有助于政府进行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对深化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考察各微观影响因素对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资产配置比重的影响。首先,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选择、金融市场参与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阐述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其次,结合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及相关理论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研究的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房产、自营工商业、金融知识、风险态度、社会互动、信任度、投资者预期、投资者情绪、参与惯性、投资经验;再次,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微观数据,对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构成以及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通过tob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比重的影响,并进一步按社会互动程度高低细分样本证实风险态度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同时对回归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的研究结论为:(1)扬州市高收入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更为积极;(2)拥有自有住房或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城镇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可能性和风险资产的配置比重更低;(3)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在进入金融市场时存在固定成本的可能;(4)投资者预期、信任程度、社会互动能有效推动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并且投资更多的风险资产。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引导家庭合理投资、完善家庭住房政策、开展家庭投资教育、规范金融机构行为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家庭 金融资产 资产选择 金融市场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论7-19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7-8
  • 1.1.1 选题背景7-8
  • 1.1.2 研究意义8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8-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5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15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5-16
  • 1.3.1 研究目标15-16
  • 1.3.2 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7
  • 1.4.1 研究方法16-17
  • 1.4.2 技术路线17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7-19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17-18
  • 1.5.2 可能的不足之处18-19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9-23
  • 2.1 家庭金融资产的概念界定19-20
  • 2.1.1 居民家庭19
  • 2.1.2 金融资产19
  • 2.1.3 金融市场参与19
  • 2.1.4 金融资产选择19-20
  • 2.2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相关理论20-23
  • 2.2.1 绝对收入假说20
  • 2.2.2 相对收入假说20
  • 2.2.3 生命周期假说20-21
  • 2.2.4 资产组合理论21
  • 2.2.5 行为金融学理论21-23
  • 3. 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3-28
  • 3.1 投资者特征变量23-24
  • 3.1.1 年龄23
  • 3.1.2 教育程度23
  • 3.1.3 金融知识23-24
  • 3.1.4 投资经验24
  • 3.2 家庭收入资产特征变量24-25
  • 3.2.1 家庭收入24
  • 3.2.2 房产24-25
  • 3.2.3 自营工商业25
  • 3.3 投资者主观心理因素25-26
  • 3.3.1 风险态度25
  • 3.3.2 社会互动25-26
  • 3.3.3 参与惯性26
  • 3.3.4 信任度26
  • 3.3.5 投资者情绪26
  • 3.3.6 投资者预期26
  • 3.4 小结26-28
  • 4. 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8-49
  • 4.1 研究数据的获取与分析28-30
  • 4.1.1 问卷设计28
  • 4.1.2 数据收集28
  • 4.1.3 抽样结构分析28-30
  • 4.1.4 效度和信度分析30
  • 4.2 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描述性分析30-34
  • 4.2.1 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构成30-31
  • 4.2.2 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结构31-34
  • 4.2.3 小结34
  • 4.3 扬州市家庭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4-47
  • 4.3.1 模型设定34-35
  • 4.3.2 研究变量35-40
  • 4.3.3 相关系数分析40
  • 4.3.4 金融市场参与的回归分析40-43
  • 4.3.5 风险资产配置比重的回归分析43-44
  • 4.3.6 回归结果解释44-47
  • 4.4 稳健性检验47-48
  • 4.5 小结48-49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49-53
  • 5.1 研究结论49
  • 5.2 对策建议49-52
  • 5.2.1 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9-50
  • 5.2.2 完善家庭住房政策、抑制住房投资需求50-51
  • 5.2.3 开展家庭投资教育、引导家庭合理投资51
  • 5.2.4 降低投资准入门槛、规范金融机构行为51-52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一: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57-59
  • 附录二:调查问卷59-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烽;资产选择的两难是我国当前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障碍[J];投资研究;2002年02期

2 邹红;喻开志;;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09期

3 张海云;王聪;;中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J];浙江金融;2010年04期

4 王聪;张海云;;中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6期

5 马力;;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概况[J];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6 刘克,吴江;资产选择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1994年09期

7 姜瑶英;资产选择的理论与方法[J];投资理论与实践;1995年09期

8 程启智;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J];投资研究;1996年02期

9 连建辉;几种现代资产选择理论的对比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09期

10 崔春;国外经济金融理论专题介绍(之三) 资产选择理论[J];中国城市金融;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宜信财富首席财富管理专家 吕骐;企业主应根据个人资产选择财富管理机构[N];中国经营报;2013年

2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徐妍;应对通胀转化下的资产选择[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佳文;“老外”:钱不要存银行[N];中国财经报;2000年

4 青岛安信 李群 苗建伟 粟青 万凯;2004股市剑指2150[N];证券日报;2004年

5 国际理财规划师CFP 证券分析师CSIA 邱思甥;该买进欧元了吗?[N];上海证券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朱茵;中银国际:应重视资产选择等问题[N];中国证券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军;债券基金面临规模扩张机遇[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苗建伟;年底前建好仓[N];中国证券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翠霞;城郊失地农民的家庭资产选择[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于蓉;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邢大伟;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莫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金融资产选择[D];南开大学;2014年

5 张海云;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及财富分配效应[D];暨南大学;2010年

6 高恩辉;资产选择、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D];南开大学;2009年

7 温琪;金融市场资产选择与配置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t,

本文编号:845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845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