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6:36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是水资源根据自然和自身规律,在年际上能够实现循环往复地使用。但是,根据水资源的特性,要实现循环往复使用,是受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的,不能孤立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实际上包含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两个方面。那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产权配置可以实现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很明显,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没有了水资源自身循环,生态环境肯定遭到了破坏,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样地,如果生态环境不具有可持续性,水资源也肯定实现不了自身循环。而且,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对于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时,必须首先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在水量不足的地区,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减少甚至放弃生产生活用水。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性,人们才有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生态环境用水具有刚性,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得不明显,用市场的方法来配置肯定不行(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用水,必须通过政府行政机制即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的水资源产权。同样地,在水量充足的地区,也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水资源产权。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如果以市场机制来配置所有水资源产权的话,会出现生态环境的用水被挤占的现象。 水资源自身实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在质的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利用,意味着水资源的污染必须受到控制(keep control over the water contamination)。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方面,主要是通过排污权的配置来实现(因为人为地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是水质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其基本原理和作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一定范围的水域(如某河或该河的某一段),然后根据历史观测资料或实验数据确定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即该水域的水体自洁能力)。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就是在该水域范围内允许排放污染物的上限,也就是在这一水域内,污染排放的最大量。但是,环境容量的大小,并不意味着必须向该水域排放这么多的污染物,也并不说明这一地区只有这么多的污染物需要向该水域排放。我们的目的是既要保证水资源在质的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又要发展经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此,下一步就是,政府根据该地区水资源的环境容量来分配在该地区内生产、生活用户的初始排污权,即各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产权配置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2.1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17-32
-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的背景分析17-24
- 1.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17-18
- 1.1.2 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20
- 1.1.3 水资源产权关系的不明确常常导致矛盾和纠纷20-22
- 1.1.4 我国现有水资源产权配置制度缺陷22-23
- 1.1.5 目前人们对水资源产权配置缺乏足够的重视23-24
-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基本内涵和特征24-27
- 1.2.1 几个主要概念的基本内涵24-25
- 1.2.2 水资源产权的性质25-26
- 1.2.3 水资源产权明晰的作用26-27
- 1.3 研究的目的、基本思路和结构27-32
- 1.3.1 研究的目的27-28
- 1.3.2 基本思路28-29
- 1.3.3 论文的结构29-32
- 第二章 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32-55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32-35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渊源及基本内容32-34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论文的关系34-35
- 2.2 现代产权理论35-39
- 2.2.1 产权的内涵和特征35
- 2.2.2 产权制度的内涵和特征35-36
- 2.2.3 产权制度的功能36-37
- 2.2.4 科斯定理37-38
- 2.2.5 产权理论在论文中的应用38-39
- 2.3 国内外对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相关研究39-46
- 2.3.1 国外对水资源产权及其配置的相关研究39-41
- 2.3.2 国内对水资源产权及其配置的相关研究41-45
- 2.3.3 对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的简要评述45-46
- 2.4 国外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基本作法46-55
- 2.4.1 美国的水资源产权配置46-48
- 2.4.2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产权配置48-50
- 2.4.3 日本的水资源产权配置50-52
- 2.4.4 国外水资源产权配置的情况综述52-55
-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目标体系55-67
-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经济目标55-59
- 3.1.1 水资源与经济的关系55-57
-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经济目标57-59
-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59-63
- 3.2.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59-61
- 3.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61-63
- 3.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产权配置的社会目标63-65
- 3.3.1 水资源与社会的关系63-64
- 3.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社会目标64-65
- 小结65-67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机制比较67-75
- 4.1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67-70
- 4.1.1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的基本原理67-68
- 4.1.2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的缺陷68-70
- 4.2 市场配置机制70-73
- 4.2.1 市场配置机制的基本原理70
- 4.2.2 市场配置机制的效率分析70-72
- 4.2.3 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72-73
-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机制选择73-75
- 第五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模型分析75-105
- 5.1 生态环境用水产权配置75-78
- 5.1.1 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75-76
- 5.1.2 生态环境用水的意义76
- 5.1.3 生态环境用水的产权配置76-78
- 5.2 排污权配置78-91
- 5.2.1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排污量确定79-81
- 5.2.2 排污权配置的机制选择81-84
- 5.2.3 排污权转让的条件分析84
- 5.2.4 排污权交易的成效分析84-87
- 5.2.5 排污权初始配置的数值示例87-90
- 5.2.6 政府在排污权配置中的作用90-91
- 5.3 取水权配置91-102
- 5.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取水量分析92-94
- 5.3.2 取水权转让(效益和成本)分析94-99
- 5.3.3 取水权配置的行政措施99-100
- 5.3.4 政府在取水权配置中的作用100-102
- 小结102-105
- 第六章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实证分析105-119
- 6.1 太湖流域的基本情况105-108
- 6.1.1 自然地理105
- 6.1.2 社会经济105-106
- 6.1.3 太湖流域水资源特点106-108
- 6.2 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08-111
- 6.2.1 太湖流域用水量109
- 6.2.2 流域用水分析与需水预测109
- 6.2.3 流域水资源质量109-110
- 6.2.4 流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10-111
- 6.3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分析111-116
- 6.3.1 政府财政投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111-114
- 6.3.2 行政机制配置初始排污权114-115
- 6.3.3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115-116
- 6.3.4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效果分析116
- 6.4 对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的评价116-117
- 6.5 对太湖流域政府的建议117-118
- 小结118-119
- 第七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对策和建议119-140
- 7.1 关于水资源产权制度建设119-125
- 7.1.1 明晰产权关系119-121
- 7.1.2 建立产权市场体系121-122
- 7.1.3 确立产权市场制度122-124
- 7.1.4 明确产权法律保护124-125
- 7.2 关于水资源量的可持续性方面125-133
- 7.2.1 我国水资源利用前景125-126
- 7.2.2 运用价格杠杆制约消费126-127
- 7.2.3 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消费127-128
- 7.2.4 调整产业政策减少需求128-130
- 7.2.5 科学管理水资源需求增长130-131
- 7.2.6 建设节水型社会131-133
- 7.3 关于水资源质的可持续性方面133-135
- 7.3.1 选择科学的污水治理方案133-134
- 7.3.2 实施科学的污水治理战略134-135
- 7.4 关于水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方面135-137
- 7.4.1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136
- 7.4.2 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36-137
- 7.5 关于现行有关水资源重大政策或举措的思考137-138
- 7.5.1 质疑南水北调工程137-138
- 7.5.2 反思“西部大开发”138
- 小结138-140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0-144
- 8.1 结论140-143
- 8.1.1 论文的基本结论140-142
- 8.1.2 论文的创新142-143
- 8.2 展望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6
- 致谢156-157
-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57
-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课题15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晓寒;王浩;纪昌明;秦大庸;;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10年09期
2 黄秀敏;;水资源支撑平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磊;河水资源的产权管理与运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苑南;东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及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程硕;生态村水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孙赫;太湖流域水环境统计图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熊凯;农地整理中工程设施的产权配置与管护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叶宇新;东莞市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17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1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