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鲁苏浙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12 06:35

  本文关键词:鲁苏浙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主体比较 评价指标及模型


【摘要】: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翻开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总是随着新兴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的;考察一国(或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一国(或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国(或该区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度成正比。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竞争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区域内的技术发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技术的转化应用扩散。分析区域内技术创新现状、所处的环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比较本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优势与劣势,理清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发展态势,明确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已成为实现区域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和崛起的必然选择。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以下简称四省),同属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列前四位,作为中观层次的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四省的区域技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同质性,按照M·E·波特教授的竞争理论,目前四省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近年来,四省都把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创新型省份,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从提升区域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入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基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语言习惯等为基础的,四省市场发育、产业基础、创新条件平台、资源环境和人文文化等区域技术创新的组成要素和环境条件各有特点,对四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区域技术创新实现的路径。此外,选择四省作为研究单元,还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都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政策实施、项目执行、政绩考核都以行政区作为单元,以省域作为研究单元,科技、经贸、财政等统计数据较为齐全,也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比较与评价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在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提炼基础上,探索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具体的评价方法;其二,对四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和解释各自技术创新能力位置、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趋势、提升的路径、障碍因素等等问题;其三,以山东为例,提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的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系统思维方法;(2)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比较方法;(5)经验证实方法等。 本文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运行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横截面数据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设计了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动态评价方法,对鲁、苏、浙、粤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四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山东为例,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论文研究过程中,努力实现实践导向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晰有关理论问题,同时分析提炼出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分析了技术创新主体在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合作效率,提炼出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二,建立了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从三个层次、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较全面的涵盖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为研究各指标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中作用的大小,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构建了评价模型。无论是指标、权重的设置,还是评价模型的设计,都为理论上评价和量化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尝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视角。 第三,对鲁、苏、浙、粤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尽管近年来四省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经济发展模式整体上仍然属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仍然存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简单劳动加工,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较缺乏。研究显示,除了区域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产业发育与结构、技术吸收与扩散等因素以外,四省政府之间的竞争对于四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特别是其区域技术创新政策与组织管理状况对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第四,建立了以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动态比较与评价方法。以鲁、苏、浙、粤四省2000~2008年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投入进行动态比较,利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和面板数据,对2001~2008年鲁、苏、浙、粤四省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并以2000-2008年的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的综合比较为基础,研究分析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变化,从多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各自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这也是首次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系统比较评价省域间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五,从宏观和中观层次上,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的路径。研究中立足于鲁、苏、浙、粤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观察、分析、比较、评价和判断,找准影响和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并以山东为例,提出的改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有很多创新之处,如提出的制定山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等对策措施,填补了山东在这一问题研究上的空白。 通过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区域技术创新优势是基于创新要素的比较优势,全球化和市场化导致了区域间优势的调整和趋同。目前,鲁、苏、浙、粤四省尽管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同质性很大,但由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状况和市场发育、产业基础、创新条件平台、资源环境和人文文化等区域技术创新的组成要素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差距,使得四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 以2008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序为广东第一、江苏第二、山东第三,浙江排在最后一名。从指标数值大小范围来看,广东和江苏相差不大,数值都在1.7附近,可以作为第一集团;山东和浙江相差不大,数值都在1.2上下,只能作为第二集团。 从动态比较分析来看,广东和江苏两省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明显高于山东与浙江。从要素投入比较分析排序为广东第一、江苏第二、山东第三、浙江第四。从动态总体发展趋势比较来看,2000年以来,江苏的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趋势最好,与广东比较,江苏发展态势明显好于广东。浙江的企业增加数等的指标在四省中也名列前茅,在第二集团中,山东与浙江省比较,山东目前略微领先于浙江,但浙江的发展态势好于山东。 研究认为,山东等四省应发挥已有技术集群基础和创新要素禀赋优势,以区域技术创新主体自身能力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知识基础,努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加强对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有效调动区域内优势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主体比较 评价指标及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2.9
【目录】:
  • 中文摘要15-19
  • Abstract19-24
  • 第1章 绪论24-34
  • 1.1 研究的背景24-25
  • 1.2 研究的意义25-28
  • 1.2.1 理论意义25-26
  • 1.2.2 实践意义(应用价值)26-28
  • 1.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28-31
  • 1.3.1 研究的思路28-29
  •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9-31
  • 1.3.3 主要学术创新31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3
  • 1.5 本章小结33-34
  •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与选择34-60
  • 2.1 相关理论研究中的主要观点综述36-41
  • 2.1.1 经济成长阶段论36
  • 2.1.2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理论36-37
  • 2.1.3 梯度转移理论37-38
  • 2.1.4 区域技术集群创新理论38-39
  • 2.1.5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39
  • 2.1.6 创新环境理论39-41
  • 2.2 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41-46
  • 2.2.1 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与大企业的优势41-42
  • 2.2.2 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的优势42-44
  • 2.2.3 进一步的分析与结论44-46
  • 2.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述评46-53
  • 2.3.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索洛模型46-48
  • 2.3.2 内生增长模型48-49
  • 2.3.3 技术差距的测度模型49
  • 2.3.4 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关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49-51
  • 2.3.5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1-53
  • 2.4 本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53-59
  • 2.5 本章小结59-60
  • 第3章 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60-83
  • 3.1 企业60-65
  • 3.1.1 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61-62
  • 3.1.2 企业内部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62-63
  • 3.1.3 区域技术创新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63-65
  • 3.2 大学与科研机构65-67
  • 3.2.1 大学、科研机构与基础研究65-66
  • 3.2.2 知识的溢出与转化66-67
  • 3.2.3 创新人才的培养67
  • 3.3 区域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67-73
  • 3.3.1 政府的政策支持68-69
  • 3.3.2 区域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69-70
  • 3.3.3 基础设施与公共技术平台70
  • 3.3.4 产业集群70-72
  • 3.3.5 高技术产业园区72-73
  • 3.4 技术吸收与扩散73-78
  • 3.4.1 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74-75
  • 3.4.2 技术引进与技术贸易75
  • 3.4.3 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育与整合75-76
  • 3.4.4 科技中介机构与技术服务76
  • 3.4.5 产业联盟与技术资源共享76-77
  • 3.4.6 FDI与技术扩散77
  • 3.4.7 技术标准与技术升级77-78
  • 3.5 创新环境要素78-81
  • 3.5.1 人力资源供给78-79
  • 3.5.2 融资环境79
  • 3.5.3 文化环境79-80
  • 3.5.4 自然资源禀赋80-81
  • 3.5.5 市场化程度81
  • 3.6 本章小结81-83
  • 第4章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83-101
  • 4.1 评价指标的选定与指标体系的构建83-90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84-85
  • 4.1.2 指标的体系的构建85-89
  • 4.1.3 指标的进一步筛选89-90
  • 4.2 评价方法90-99
  • 4.2.1 权重的确定91-93
  • 4.2.2 定量指标的基础数据处理与计算93-97
  • 4.2.3 对定性指标的综合模糊评判97-99
  • 4.3 指标得分的校验与综合判定99-100
  • 4.3.1 指标得分的校验与汇总99-100
  • 4.3.2 指标的综合判定100
  • 4.4 本章小结100-101
  • 第5章 四省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101-140
  • 5.1 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整体状况评价101-109
  • 5.1.1 计算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总水平101-106
  • 5.1.2 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总水平分析106-107
  • 5.1.3 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总水平内部结构分析107-109
  • 5.2 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分类评价109-120
  • 5.2.1 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状况分析109-111
  • 5.2.2 区域内大学、科研机构与基础研究状况分析111-113
  • 5.2.3 组织与管理状况指标状况分析113-114
  • 5.2.4 区域内产业发育与结构状况分析114-116
  • 5.2.5 技术吸收与扩散状况分析116-118
  • 5.2.6 区域内技术创新环境状况分析118-120
  • 5.3 山东与三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分析120-139
  • 5.3.1 山东与三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分析123-126
  • 5.3.2 山东与其他三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比较分析126-133
  • 5.3.3 山东与苏、浙、粤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133-136
  • 5.3.4 山东与苏、浙、粤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状况分析136-139
  • 5.4 本章结论139-140
  • 第6章 2000-2008年四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140-183
  • 6.1 主要投入要素的动态比较140-165
  • 6.1.1 人力资源要素投入的时序比较140-147
  • 6.1.2 财力资源要素投入的时序比较147-153
  • 6.1.3 组织与管理状况的时序比较153-165
  • 6.1.4 小结165
  • 6.2 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165-174
  • 6.2.1 研究方法简述165-167
  • 6.2.2 变量选取167-168
  • 6.2.3 综合效率分析168-171
  • 6.2.4 人力资源效率分析171-172
  • 6.2.5 财力资源效率分析172-173
  • 6.2.6 小结173-174
  • 6.3 时间序列的综合比较174-182
  • 6.3.1 研究方法简述175-176
  • 6.3.2 人力资源状况的时序综合比较176-177
  • 6.3.3 财力资源状况的时序综合比较177-178
  • 6.3.4 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时序综合比较178-179
  • 6.3.5 技术产出与扩散状况的时序综合比较179-180
  • 6.3.6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序综合比较180-181
  • 6.3.7 四省技术创新能力时序综合比较181-182
  • 6.3.8 小结182
  • 6.4 本章小结182-183
  • 第7章 提升山东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183-194
  • 7.1 根据省情选择有效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183-184
  • 7.2 完善山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184-185
  • 7.3 努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85-186
  • 7.4 不断提升山东的产业创新能力水平186-188
  • 7.5 完善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投资与融资体系188-189
  • 7.6 加强对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189-191
  • 7.7 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191-193
  • 7.8 本章小结193-194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94-198
  •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194-197
  • 8.1.1 主要结论194-195
  • 8.1.2 主要创新点195-197
  •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97-198
  • 参考文献198-205
  • 致谢205-20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207-20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0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雅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2期

2 林枫;;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件综述[J];商;2014年02期

3 田素妍;郑微微;周力;;中国畜禽养殖业低碳清洁技术的EKC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4 罗婧威;;浅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倪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梁宇;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宋丽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严鑫;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关睿;吉林省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韩旺;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4 雷光;肇东市农村信用社支持玉米种植业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韩成艳;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杜小云;山东省17地市科技创新系统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7 张承伟;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动因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8 林枫;我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比较及提升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慕一君;甘肃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1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1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