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道德起源、演化及其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3 17:31

  本文关键词:道德起源、演化及其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起源 道德演化 强互惠性 道德建设


【摘要】: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之一同样也不能脱离这个基础。经济学家们从来都没有忽视对道德的研究。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Smith)在发表《国富论》之前就已写下洋洋洒洒的《道德情操论》,之后诸如米赛斯(Mises),哈耶克(Hayek),贝克尔(Becker),森(Sen)等名家都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效地研究。最早的经济学研究通常把道德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假设道德是给定的,经济学家们在给定的道德水平下进行经济分析。这种思路与当年经济学家们对待制度的思路是一致的。可是,伴随着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如果把道德仅仅作为外生给定变量,那么对于许多人类非理性行为我们将难以解释。后来,伴随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出现,道德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趋于一个跨学科的范式。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利用生物学,脑科学,社会认知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进行道德研究。到今天,经济学对于道德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和深入了。 道德最早起源于人类的合作。本文之所以不探讨那些非合作的道德,是因为那些出现了非合作道德的群体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劣势,最终(或者即将)被自然淘汰。所以非合作道德体系对于本文的研究没有意义。关于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合作,古人类学家给出的结论是环境恶化导致的偶然情况。这种合作是一种被动的模式,是人类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出现的合作。在两百万年前,地球开始进入冰川期,原来充沛的食物和资源变得紧缺。此时的人类祖先四足猿开始出现生存危机,其中一部分四足猿从树上走下,变成了两足猿。两足猿体力和分娩过程(由于双足猿直立导致盆骨缩小)上的劣势并没有让他们灭亡,相反,两足猿最终走向繁荣,成为了我们真正的祖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两足猿有一个伟大的优势:平坦的脸部。这个优势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展开合作,而合作产生的合作剩余让他们在进化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巨大的遗传优势,并最终胜出。在这些出现合作的部落中,部落内部形成了许多具有合作性质的行为准则,这就包括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平、平等的准则。这些准则在一个群体内长时间的存在.人类具有把外部准则内化为自身偏好的能力,所以该群体内部的成员就会逐渐将这些公平、平等的准则内化成为自身的道德偏好。当一个部落里一定比例的个体形成了统一的道德偏好,那么这些准则就会成为该部落的道德准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社会时期,所有的部落几乎都有公平、平等(当然只限于自己的部落)的道德观。这个过程就是道德最初起源的过程。 道德的演化可以看做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在研究道德演化路径时,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群体中,那些守道德或者叫敢于奉献的个体往往会丧失自己的进化适存度,那么最终这些守道德的个体都会被淘汰掉,这就在群体内出现“好人驱逐坏人”的状况了,那何以保障群体的道德何以延续下去呢?桑塔费学派的学者们利用ESS(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得出了结论:当一个群体内的道德者和不道德者比例达到一定阀值时,那么这个群体的构成结构将会稳定在这个比例,也就是说,此时群体内的个体的ESS就是以一定的比例守道德或者不守道德。宗教和法律是道德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为了弥补道德对合作秩序的维护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产物。在一个现代社会中,道德、宗教和法律共同维护着一个社会的合作秩序。 桑塔费学派的金迪斯(Gintis)教授以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关于情境理性和演化道德的另一重要结论,被称为“社会学基本定理”——即,如果一个社会完全没有道德说教努力,那么,长期演化的结果,这个社会将完全瓦解。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的社会尤为有益。当今中国就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冲击非常巨大。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败德行为,这导致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难以发挥全部的资源配置作用。所以,中国还需要长期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灌输,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只有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速度。
【关键词】:道德起源 道德演化 强互惠性 道德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相关概念界定12
  • 1.2.1 道德的定义12
  • 1.2.2 道德中性假设12
  • 1.3 文献综述12-17
  • 1.3.1 传统:道德外生说13
  • 1.3.2 发展:广义效用论13-15
  • 1.3.3 前沿: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新研究15-17
  • 2. 道德起源17-26
  • 2.1 人类利他性行为分析18-21
  • 2.1.1 利他行为的分类18
  • 2.1.2 自利性和利他性的关系18-19
  • 2.1.3 人类纯粹利他性状的存在可能性证明19-21
  • 2.2 道德偏好内生化过程分析21-22
  • 2.3 道德起源和合作秩序22-26
  • 2.3.1 道德金律和针锋相对博弈22-24
  • 2.3.2 道德起源的一般形式——个体对合作秩序的内化过程24-26
  • 3. 道德的演化26-35
  • 3.1 道德演化路径存在可能性证明26-28
  • 3.2 影响道德演化的因素28-30
  • 3.2.1 道德演化的需求和供给分析29-30
  • 3.2.2 现存制度安排对道德演化的影响30
  • 3.3 演化的结果:宗教和法律30-35
  • 3.3.1 道德、宗教、法律——人类进化的效率产物31-33
  • 3.3.2 道德、宗教、法律之间的关系33-35
  • 4. 道德对社会的作用35-42
  • 4.1 最后通牒博弈36
  • 4.2 道德的作用发生机制36-38
  • 4.3 道德的作用38-39
  • 4.3.1 道德对合作秩序的维护38-39
  • 4.3.2 道德能减少群体中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39
  • 4.4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39-40
  • 4.5 道德建设对中国现状的实际意义40-42
  • 5.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张秀芹;;浅析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J];才智;2011年2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占彪;;对“低俗化文化”的三种错误认识[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赵修义;;尼采非道德主义辨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史向前;;管子“四维”与孟子“四端”道德的不同旨趣[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继承传统美德 培育中华新人[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7 任大援;;张载“民胞物与”说对儒家世界观的贡献(提要)[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永刚;黄佩;;论榜样道德的限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执浩;;阿毛:维系内心的纯净之地[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郑根成;;论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伦理意蕴及其困境[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邹卫国;道德的困境[N];经济观察报;2011年

2 关明;“道德的血栓”[N];工人日报;2011年

3 齐世明;道德的追问[N];沈阳日报;2011年

4 王一方;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N];健康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我传达的是一种道德的力量[N];辽宁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 赵民望;企业家身上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Q孟推,

本文编号:1026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26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