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与技术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经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与技术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经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偏向性技术进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要素边际生产率 要素替代弹性 技术选择
【摘要】:本文从要素替代弹性视角实证分析1996~2010年间我国技术进步方向的变迁与要素价格扭曲引起的技术选择偏差。结果发现:(1)中国的技术进步表现出资本技能双重偏向性特征,资本偏向性程度的加深不仅加大了对技能劳动的替代,更加剧了在分配上对劳动的掠夺性;(2)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投入存在适度匹配。资本深化并不排斥非技能劳动,但随着非技能劳动投入持续负增长,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匹配失当,技术无效率持续陷生产于不经济区域内;(3)资本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都富有替代弹性,尤其是资本对技能劳动替代严重,这是要素价格扭曲下的技术选择偏差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的就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偏向性技术进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要素边际生产率 要素替代弹性 技术选择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7105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902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62.4;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非均衡增长路径上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互补性[1],它们往往是“协同”而不是孤立地作用于经济增长,要素之间的互补效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2]。技术并非独立于生产要素,技术进步通常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配置效率方式与资本及劳动要素耦合发展,因对资本和劳动生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成林;李超;;要素禀赋结构、技术选择与中国城市现代产业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2 唐根年;沈沁;管志伟;徐维祥;;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过度及其生产要素拥挤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3 苗文龙,万杰;经济运行中的技术进步与选择——基于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5年03期
4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5 云鹤;刘涛;舒元;;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6 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7 袁江;张成思;;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8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9 欧阳山尧;易先忠;生延超;;从大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看比较优势战略的适宜性[J];经济学家;2012年08期
10 陈晓玲;连玉君;;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秉镰;刘勇;;对我国公路水运交通省际资本存量(1952-2004)的估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莫志宏;;4万亿经济激励计划背后的经济学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6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8 张其仔;郭朝先;;China's industrial growth:capital-driven or resource-driven?[J];China Economist;2009年01期
9 刘志彪;张杰;;Export determinants study reveals strategy’s weaknes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1期
10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7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林辉;苏碧娟;;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及其技术溢出效应[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朱翔;基于要素供给视角的浙江省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李金昊;我国西部地区技术选择路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世鹏;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结构[J];财贸经济;2002年12期
2 吴三忙;李善同;;市场一体化、产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演变——基于中国两位码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3 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蔡f ,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6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0期
7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8 易先忠;欧阳\,
本文编号:1026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2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