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LMDI分解方法 LEAP模型 碳排放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碳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一。因此,如何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是山东省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论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1994—2010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EAP模型预测2030年之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碳排放的贡献。得出以下结论:①1994—2010年产业结构效应为351.39×104t标煤,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为3.91%;②工业比重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增加或减少78.6×104~83.7×104t标煤;③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到2030年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5.3%和-10.4%。这表明,与此前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情形相反,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产业结构 LMDI分解方法 LEAP模型 碳排放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典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性评估和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研究(41271553)
【分类号】:X196;F121.3
【正文快照】: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根据一些国际机构计算,2010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碳排放和碳减排正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经济增长特别是第二产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娜;顾凯平;;中国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2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3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4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5 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年11期
6 张德英,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年01期
7 曹斌;林剑艺;崔胜辉;唐立娜;;基于LEAP的厦门市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情景分析[J];生态学报;2010年12期
8 张雷;黄园淅;;中国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年05期
9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10 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6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7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8 赵亮;段汉明;;城市居住小区的碳源-碳汇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4期
9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10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Analysis for Contribution Degree to Energy-Related CO_2 Emission in China,1996-2005[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慧明;王磊;;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张雷;李艳梅;;结构节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庞松涛;山东省结构节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陈金链;节能工程的经济分析[J];北京节能;2000年01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6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7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8 孙向阳,乔杰,谭笑;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吴家兵,张玉书,关德新;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方法与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N];中国人口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春力;张思纯;;完善我国战略环评中产业结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方法[J];环境保护;2008年20期
2 靖海涛;吴一丁;;新疆三次产业对废水排放的通径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8期
3 贾彦鹏;刘仁志;;基于LEAP模型的城市能源规划与CO_2减排研究——以景德镇为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4 张黎丽;田伟利;张清宇;;西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SO_2排放强度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周宏春;;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对策建议[J];世界环境;2007年03期
6 唐德才;;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基于制造业行业和区域的面板数据模型[J];软科学;2009年10期
7 谭飞燕;张雯;;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年09期
8 周宏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节能减排[J];环境保护;2007年12期
9 汤进华;钟儒刚;;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2期
10 王迪;聂锐;;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J];资源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朱胜利;山西每年生态损失超百亿[N];中国环境报;2003年
2 相伟;“十二五”节能减排要实现哪些转变?[N];中国环境报;2010年
3 郭朝先;减少碳排放既要消费增又要结构轻[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吴磊;环境管制对FDI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超;中国的CO_2排放特征及碳交易市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惠玉;大同市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李迅;环境约束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詹亮;北京市节能减排成效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5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哲;陕西省FDI的环境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浩;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8 王克;河南省“十二五”节能目标测算及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肖邵方;FDI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张倩倩;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影响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5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