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1:01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信息量的急剧膨胀,有害或无用的信息也在逐渐增多,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物品,开展黄赌毒交易……网络有害信息严重制约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诱发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产生,并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产生毒害。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由于我国急速发展的网络现状与网络问题良治的总体环境尚未形成,网络道德尚未规范,网民素质急需提升,网络管理法律亟待进一步完善,加之网页发布者及网络运营商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以及部分监管部门在公共管理上出现缺位,使得依赖于政府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对于网络有害信息的治理未能达到人们希望的目标。而由网络催生的公民社会的形成,使得对网络有害信息的公共治理成为可能。政府转变原有的治理模式,转而协调公共部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互动,从而打造以“善治”为目标的公共管理平台。同时与网络有害信息治理切身相关的部门、社会组织,充当了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发挥多样的治理手段。 目前,国内在对有害信息治理方面的研究,或是主要倾向于从立法或技术建设角度上进行解决,或是立足各自监管部门自身利益,或是被动消除网络有害信息的不良影响。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有害信息治理的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吸收,采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国际在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上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参与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的三个主体,即政府、运营商、社会力量,制定或设定的符合发展趋势的措施,包括法律规制、政策调节、舆论引导等具体措施,促使公共治理中最重要主体--政府,由权力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人治型向法制型政府的转型,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质量监督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网络信息市场加以规制引导,调整运营商利益格局,同时发挥社会力量核心的监督器的作用,形成良性的、积极的互动模式,以达到在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上善治目标。
【关键词】:网络 有害信息 公共治理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6;F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一、严重制约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12
- 二、容易诱发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产生12-13
- 三、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产生毒害13-14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组织结构14-15
- 一、研究方法14
- 二、论文结构14-15
- 第二章 网络有害信息治理的理论综述15-20
- 第一节 网络有害信息的概念界定15-16
- 一、司法实践中对于有害信息的界定15
- 二、监管实践中对于有害信息的界定15-16
- 三、本文对于有害信息的界定16
- 第二节 国外有害信息治理理论综述16-18
- 一、政府作为合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16-17
- 二、政府充当网络道德自律的引导者17-18
- 三、政府成为行业自律的指引者18
- 第三节 国内有害信息治理的理论综述18-20
- 一、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的方向和趋势18-19
- 二、治理中所面临法律、社会方面的问题19-20
- 第三章 网络有害信息现状及治理中的问题20-29
- 第一节 网络有害信息产生的原因20-23
- 一、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20-21
- 二、网络有害信息的界定尚不清晰21
- 三、网络管理法律亟待进一步完善21-22
- 四、网络运营商、服务商过度的利益诉求22-23
- 五、部分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上出现缺位23
- 第二节 网络有害信息存在及传播途径23-24
- 一、由境内向境外转移的独立服务器23
- 二、主流网站上缺乏严格审核的开放性的平台23-24
- 三、无孔不入的传播途径24
- 第三节 网络有害信息现状及监管方式24-25
- 一、有害信息现状24-25
- 二、国内目前监管现状25
- 第四节 网络有害信息治理的效果25-26
- 第五节 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6-29
- 一、监管部门林立导致了现行法规效果不佳26-27
- 二、无软件分级制度和互联网内容过滤制度27
- 三、有关监管主体监管责任缺失27-28
- 四、网民网络道德规范尚未树立28-29
- 第四章 网络有害信息治理的有效路径29-33
- 第一节 政府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30-31
- 一、身份上由“划桨”为“掌舵”30
- 二、理念上变主导为合作30
- 三、监管上变无序为有序30-31
- 第二节 推动公民组织的培育发展31-32
- 一、营造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环境31
- 二、培植和完善独立性强的公民组织31-32
- 第三节 促进运营商的责任落实32-33
- 第五章 网络有害信息 GCI 的治理模式33-38
- 第一节 GCI 的治理模式33-35
- 一、传统型强势的政府34
- 二、发展不足的公民组织34
- 三、浓厚政府色彩的运营商34-35
- 第二节 政府改变不合理的监管方式35-36
- 一、整合监管部门,避免政出多门35
- 二、转变监管方式,宏观把握政策35
- 三、完善法律体系,营造良法环境35-36
- 第三节 政府推动与公民组织关系的变革36-37
- 一、转变政府与公民组织旧的关系36
- 二、确立政府与公民组织的新型关系36-37
- 第四节 政府营造良好的网络运营市场环境37-38
- 一、培育健康的网络运营市场环境37
- 二、建立利于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37
- 三、建设守法诚信的市场秩序37-38
- 第六章 网络有害信息公共治理的有效措施38-43
- 第一节 促进公共治理中最重要主体--政府的转型38-39
- 一、由权力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38
- 二、由人治型向法制型政府的转型38-39
- 第二节 推动运营商利益格局的调整39-40
- 一、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合理规制39
- 二、加强与ISP、ICP 在运营环节的合作39-40
- 三、以合理的政策对网络信息市场加以引导40
- 第三节 发挥社会力量核心的监督器的作用40-43
- 一、推动社会力量的监督及行业组织的自律40-41
- 二、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41
- 三、提高网络网民的责任意识与自律能力41-42
-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42-43
- 第七章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安淳;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控[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陈建云;;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立法考察[J];当代传播;2005年04期
4 陈晓宇;我国网络监管制度初探[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景钊;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与犯罪心理浅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李双其;网络犯罪侦查[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郝文江;;全面构建虚拟世界中的和谐社会——我国网络监察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钟瑛,刘海贵;网络有害信息管理中的冲突与困境[J];国际新闻界;2004年04期
9 彭晨曦;尹锋;;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10 吴风;1995-2000: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124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2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