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6:14

  本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 人本诉求 以人为本 价值取向


【摘要】: 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不单是一个实证问题,而且涉及到价值目的的判断。从这意义上说,怎样洞见和追问经济发展的价值目的,在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和政策设计,回答“应然”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大使命。 在历史上,由亚当·斯密主导的追求经济增长及其财富增加的思想,成为传统发展观的中心。事实上,在当代以传统发展观构建起来的西方文明,使今天西方世界的人们陷入了精神困境之中。同样,在如今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一度的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同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种种不协调,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发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诉求。显然,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负效应和种种困境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逐渐唤醒人们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自觉地探索、追求经济发展的人本价值目的。 论文通过对历史上有关经济发展价值目的思想的分析、吸取,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人的需求以及全面发展的关系,提供有关该问题的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依据和规律认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入手,研究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问题,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目的,从而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提供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代表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建议和人本价值评价内容,以利人们实践操守。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取向考察人类经济发展中对人自身关注的历程,厘清经济发展史上关于经济发展目的的寻求思路,尤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与人的需要及全面发展关系的思想,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本质。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着力从人的生产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坚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的纯粹的生产效率,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和价值的表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福祉。离开了人的价值取向,物质生产活动无法确定人类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物质生产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在这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论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发展人本价值目的思想的重大发展。一是强调并确立了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二是强调并确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三是强调并坚持把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其次,探究经济运行中人的经济活动机理与人的需求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阐明人本诉求的本意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论文认为,“人本”就是决定、影响人本身之存在、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地位、作用诸要素的原则总和。“人本”思想是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诉求”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能够得到的需要而相应没能得到的一种带有不满情绪的诉说、要求,它的本意是要得到相应的需要及其适宜的满足。人本诉求反映了人们的情绪和利益关系。面对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模式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本性,而“以人为本”正是经济发展富有根本意义的价值取向转换。概而言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福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充分的自由全面发展空间,求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再次,探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本诉求的问题及其内容表现,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视阈看待“民本”、“民生”、“民主”、“民权”、“民利”、“民享”等问题,提供有关该问题的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依据和规律认识,廓清一些基本的理论是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寻觅科学的价值取向。论文认为,民本是“人本”的进一步衍义和要求,从“民本”的意义上解说“人本”,是具有一定特指性和积极意义的;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破解民生问题。论文提出,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民主,经济民主是劳动者主体的利益要求;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基本权益的保障,要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 最后,从现实人本诉求的“问题”入手,提出寻求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途径。一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新发展理念,走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二要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制度本质上是人们设计出来用于调节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要从制度层面寻求解决人本诉求问题。三要政策的导向与实施。要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四要把发展的目标指标化和定量化,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价值评价指标并且实践操守,以实现“价值目的”与“实施途径”的统一、“应然”和“实然”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发展 人本诉求 以人为本 价值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1.3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论15-28
  • 一、研究经济发展中人本诉求问题的价值意义15-22
  • 二、论文有关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22-26
  •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26-28
  • 四、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28
  •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中人本诉求问题的提出28-44
  • 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人类困境”29-36
  • (一) 伴随着经济高增长过程出现的“全球问题”29-33
  • (二) 罗马俱乐部提示的“人类困境”33-35
  • (三) “人类困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35-36
  •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问题36-44
  • (一) 中国经济发展中引发的人民群众诉求37-40
  • (二) 经济发展取向表达着人生的重要目的和特定的价值感40-42
  • (三) 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42-44
  • 第二章 经济发展目的探究的思想演进44-68
  • 一、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追求45-46
  • (一) 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探求45-46
  • (二) 经济理论的发展主线46
  • 二、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缺陷46-53
  • (一)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46-49
  • (二)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49-50
  • (三) 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50-53
  • 三、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标准53-58
  • (一)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53-56
  • (二) 新福利经济学的思想观点56-57
  • (三) 对福利经济学的简要评价57-58
  • 四、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思路58-68
  • (一) 发展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超越58-60
  • (二) 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理论与思路60-64
  • (三) 阿马蒂亚·森开拓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64-66
  • (四) “人类发展”概念的提出66-68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发展68-92
  • 一、从人的生产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69-76
  • (一) 对“人本”的解读和把握69-71
  • (二) 马克思人本思想丰富独特的内涵71-76
  • 二、消费的价值在于提供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基础76-79
  • (一) 消费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76-77
  • (二)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深刻蕴含77-79
  • 三、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意义在于人的发展79-84
  • (一)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阐述79-81
  • (二)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81-82
  • (三) 人本身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82-84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84-88
  • (一) 把握生产力发展目的的当代意义84-86
  • (二) 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当代意义86-87
  • (三) 把握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意义87-88
  • 五、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88-92
  •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88-90
  • (二) 对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90-92
  •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中人本诉求的实质要义92-103
  • 一、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93-95
  • (一) 人对自身的认识93
  • (二) 对人的本性问题的正确把握93-95
  • 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95-100
  • (一) 欲望:人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愿望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95-96
  • (二) 需要:由人的欲望规定的“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96
  • (三) 需求:直接借助物质手段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96-97
  • (四) 满足:客观对象对于人们需要实现程度的主观感受97-98
  • (五) 价值: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和效用98-100
  • 三、人本诉求的本意是对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呼唤100-103
  • (一) 诉求反映了人们的情绪和利益关系100-102
  • (二) 和谐社会的本质原则反映了人本的愿望和要求102-103
  •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中人本诉求的基本内容103-127
  • 一、民本:“人本”的进一步衍义和要求103-107
  • (一) “人本”概念的理解和使用103-105
  • (二) “民本”的特指性和积极意义105-107
  • 二、民生: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107-113
  • (一) 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107-109
  • (二) 着重破解的民生问题109-111
  • (三) 改善民生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111-113
  • 三、民主:人们在平等条件下自主决定和自己治理一切事务的权利要求113-117
  • (一) 民主的本意与作用113-115
  • (二) 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115-116
  • (三) 经济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劳动者主体的利益要求116-117
  • 四、民权:人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尊严、地位和资格的确证117-122
  • (一) 权利及其基本内容117-118
  • (二) 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是保障与发展人的基本权利118-119
  • (三) 重视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119-120
  • (四) 尊重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劳动与创造120-122
  • 五、民享: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22-127
  • (一) 民享的本意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123-125
  • (二) 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25-127
  • 第六章 经济发展人本诉求中的利益矛盾及其协调和调处127-140
  • 一、利益是人们获得各种需要的目的实现和满足127-129
  • (一) 把握利益的本意127-128
  • (二) 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8-129
  • 二、重视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博弈129-138
  • (一) 经济利益关系产生因素分析129-130
  • (二) 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利益矛盾及其原因130-133
  • (三) 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133-135
  • (四) 对穷人、富人与政府官员三者之间权益博弈的思考135-138
  • 三、在经济发展中着手从机制上协调利益化解矛盾138-140
  • (一)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138-139
  • (二)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139
  • (三) 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139-140
  • (四) 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140
  • 第七章 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途径140-175
  • 一、更新发展理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41-147
  • (一)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41-143
  • (二)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143-145
  • (三) 推动消费,使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145-146
  • (四) 重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146-147
  • 二、制度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保证147-157
  • (一) 制度本质上是调节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147-149
  • (二) 深刻认识目前我国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149-151
  • (三)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51-157
  • 三、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57-166
  • (一) 重视政策作用,实现社会公正157-159
  • (二) 现实需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作出抉择159-161
  • (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产生的误解161-162
  • (四) 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162-166
  • 四、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价值评价指标166-175
  • (一) 将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指标化定量化166-167
  • (二) 建立经济发展人本价值评价指标的必要与可能167-171
  • (三) 经济发展人本价值评价指标的内容171-174
  • (四) 构建经济发展人本价值评价指标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174-175
  • 结语:人本诉求及其解决贯穿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175-178
  • 附录1: 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调查研究178-191
  • 附录2: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191-192
  • 参考文献192-200
  • 后记20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闫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制度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李明;S公司伦理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苏美霞;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方式创新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年

4 秦华;高考招生政策中的人本倾向研究(1977-2010)[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万洲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生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34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34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