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产方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产方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化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物本主义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在世界上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回顾这段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的瓶颈约束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基于对生态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政府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这不仅预示着文明形态的转变,更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生态因素将更多地影响到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地逐步推进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是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是完成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文是立足于经济发展实践来努力构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首先,从近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发的生态危机入手,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背后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弊端以及引发人们对生态化生产方式思考的原因。其次,通过对近代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变过程的分析,探索出了生态化生产方式由“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与不断创新的历史脉络,进而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构建做好了铺垫。最后,本着以科技与文化为先导,以环保法律法规为保障,依靠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双重立体架构而探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化生产方式。它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生态化转型,为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化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物本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1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2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8-9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9-10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10-12
-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生产方式12-20
- 2.1 生态文明概述12-14
-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12
- 2.1.2 生态文明的特征12-13
- 2.1.3 生态文明功能目标13-14
- 2.2 生态化生产方式概述14-18
- 2.2.1 传统生产方式理论14-17
- 2.2.2 生态化生产方式理论17-18
- 2.3 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关系18-20
- 第三章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起因分析20-24
- 3.1 工业文明时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20-22
- 3.1.1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兴起20-21
- 3.1.2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运行模式21-22
- 3.2 “末端治理”措施及其反思22-23
- 3.3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兴起23-24
- 第四章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理论与实践24-34
- 4.1 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24-27
- 4.1.1 清洁生产理论24-25
- 4.1.2 清洁生产的实践25-27
- 4.1.3 清洁生产是对末端治理的扬弃27
- 4.2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27-34
- 4.2.1 循环经济理论27-30
- 4.2.2 循环经济的实践30-32
- 4.2.3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发展32-34
- 第五章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构建34-45
- 5.1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构建要以科技与文化为先导34-38
- 5.1.1 科技力量的生态功能体现34-36
- 5.1.2 文化的生态功能体现36-38
- 5.2 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重在生态产业的实践38-39
- 5.2.1 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变要实施循环经济38
- 5.2.2 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型要靠生态产业的发展38-39
- 5.3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构建有赖于政策支持39-40
- 5.3.1 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措施39-40
- 5.3.2 政府政策支持的有限性40
- 5.4 生态化生产方式的构建需要法律的有效保障40-45
- 5.4.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建设现状40-41
- 5.4.2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41-42
- 5.4.3 环保法律的不足及其补救42-45
- 第六章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县域经济观察员;;生态文明村应该怎样建设[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4期
2 ;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2011世界环境日主题[J];生命与灾害;2011年06期
3 丁宇;;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J];产权导刊;2011年07期
4 肖扬;;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5 于洁;胡明远;;以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省建设进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6 草缨;;生态文明,寻找和谐的未来世界[J];黄金时代;2007年01期
7 ;湖北省新增10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J];绿色科技;2011年08期
8 毛新;;环境产业的培育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J];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9 纪占武;;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技术解读[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10 衣东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可持续发展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3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纪艳彬;;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明国;;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视阈[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7 王景福;;沿着低碳之路 走向生态文明[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8 文祯中;;生态文明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9 孙芬;;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锋;徐显明代表呼吁应建设第四种文明——生态文明[N];法制日报;2004年
2 黄冈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操尚银;增强全民环境意识 推进生态文明进步[N];黄冈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曹文娟 赵建明 王笑梅;生态文明从百姓感知起步[N];辽宁日报;2005年
4 林雄 作者系中共肇庆市委书记;生态文明村惠及千家万户[N];南方日报;2005年
5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许云川;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 黄波;秉持生态文明理念 努力建设生态北碚[N];重庆日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鲜晓荻;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心灵[N];贵阳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龙谷;弥勒稳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N];红河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周华俊邋鄢鸣;龙泉3.5万名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传播使者[N];丽水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6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8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薛为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晓娜;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4 李春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谷体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刘玉保;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研究以锦城街道为例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建设[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光宇;试论生态文明的主体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秦小钢;绿色北京建设理论内涵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3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3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