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实证分析
【摘要】:中国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价格扭曲,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差异化较大:第一,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相对扭曲系数都大于1,制造业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价格扭曲现象,经济发展一直以牺牲劳动力市场化为代价;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能源、原材料价格扭曲严重,中间品成本较低导致配置到该行业的资源过剩、效率低下。随着国家对能源价格市场化推进力度加大,扭曲指数有所降低;第三,国家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信贷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因此大量国有企业存在的行业均存在资本价格扭曲的现象,民营企业较多的行业资金成本较高。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研究课题(批准号:12JFXG033)的资助
【分类号】:F014.3
【正文快照】: 一、引言克鲁格曼在其《亚洲奇迹的神话》中指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是源自于惊人的资源动员,是由超常的劳务和资本投人增长而不是由效率的获取所促成的。①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要素市场扭曲配置为代价的。在中国,这反映在增量式改革带来的要素市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延中;我国能源消费政策的变迁及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4期
2 施炳展;冼国明;;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3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4 李玉红;王皓;郑玉歆;;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6 雷鹏;;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张杰;周晓艳;郑文平;芦哲;;要素市场扭曲是否激发了中国企业出口[J];世界经济;2011年08期
8 陶小马;邢建武;黄鑫;周雯;;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价格扭曲与要素替代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大虎;制度性分割、人力资本粘性与失业问题——以东北地区为例[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2 王素凤;;中国省域能源价格与碳强度协整研究:基于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3 冯冰;;外资企业抢夺了我国的研发人才吗?——基于企业集团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4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5 常进雄;王丹枫;叶正茂;;要素贡献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6 赖俊平;;市场竞争程度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分布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7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J];当代财经;2009年06期
8 杨艳琳;;我国建立节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曾先峰;李国平;;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理论脉络及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10 赵伟;赵金亮;韩媛媛;;企业出口决策:“被迫”还是“自选择”——浙江与广东的经验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安;陈斌开;刘姿彤;;“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高晓红;;渐进改革中的利率制度安排与变迁[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钱永坤;;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雷鹏;;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6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关于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8 陈勇兵;盛月;周世民;;生产补贴会促进企业出口吗?——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辛永容;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张福明;企业成长与生产率、盈利能力的动态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谷安平;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乘数影响因素及政府投资传导机制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振兴;异质性企业视角下的出口动态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9 孟令岩;FDI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杨庆媛;中国城镇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琳;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研究分析及政策建议[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翔;基于要素供给视角的浙江省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李佳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感知质量与顾客购买意愿关系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6 戴国君;石油消费政策的国别比较及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利伟;我国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孙丽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杨小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扭曲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2 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3 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赵自芳;史晋川;;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5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杨帆;徐长生;;中国工业行业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定[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9期
7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11期
8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9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10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年05期
2 ;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8年05期
3 董雪梅,段淳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J];求实;2002年S1期
4 朱元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浅议[J];中国劳动;1990年04期
5 李耀新,,乌家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产要素配置原理[J];经济学家;1994年05期
6 于刃刚;生产要素的涵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7 王浩军;;论自然资源科学定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齐月;;环境成本内部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9期
9 吴君杨;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J];继续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10 鲁宏飞;试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J];辽宁经济;199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金发;孙丽华;;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经济类[C];2003年
2 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伯海;;区分两大要素范畴及其理论意义[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4 赵学增;;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张树民;;西方分配理论综述:方法论和线索[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6 陈光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之我见——兼评“生产要素价值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7 吴宣恭;;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8 谢建方;陈琦;夏东平;;知识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分析与实现形式[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9 谷书堂;王璐;;价值创造、产品分配和剥削关系的嬗变[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10 吴宣恭;;关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汇理中国业务主管 孙昊;也谈生产要素回报[N];上海证券报;2011年
2 晓亮;土地应是生产要素[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3 王天义;论财富的性质、源泉和分配[N];学习时报;2010年
4 青岛市委党校 张传翔;生产要素以什么为依据进行分配[N];中国信息报;2001年
5 晓林 秀生;运用“时间寻租”激活生产要素[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陈永杰;新“公平/效率”观[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陈永杰;新“公平—效率”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刘京城;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刘解龙;非劳动生产要素不能创造价值[N];发展导报;2002年
10 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分配制度与财产权制度要联动创新[N];中国改革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东奎;内生增长的进化模型[D];吉林大学;2006年
3 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陶利萍;基于DEA的生产要素拥塞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卢奇;技术增长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费之光;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明国;经济长期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贾宝军;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何天祥;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建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敬陶;论按生产要素分配[D];南昌大学;2006年
3 江涛;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再思考[D];西北大学;2009年
4 罗雪中;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左金隆;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理论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6 王雷;科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颜克芬;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杨晓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合作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莲香;价值源泉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建伟;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7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5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