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流域生态补偿 演化博弈模型 太湖流域 非参数回归模型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环境污染问责制势在必行,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关注。流域水资源的整体性及资源外部性等特征要求上下游要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建立合理的上下游之间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成为流域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流域生态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上下游地方政府博弈情景设定,建立演化博弈理论模型,说明在地方政府自主选择过程中对于社会最优的环境保护(保护—补偿)策略不会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必须引入上级监督部门约束因子,才能确定出最优环保(保护—补偿)策略状态稳定时的惩罚金范围。基于设定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建立非参数回归计量模型,通过局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超标每吨化学含氧量(COD)的惩罚金额至少为1.95万元,说明在现有的1.50万元的惩罚金额下最优保护—补偿策略是非稳态均衡策略,对于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局;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生态补偿核算体系研究”(编号:10EYB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MFA和GIS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和预警”(编号:7087305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分类号】:F062.2
【正文快照】: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剧烈,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生态资源具有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的特性,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会造成个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的不相等现象[1]。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主要通过机制设定,进而消除经济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2 白景锋;;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测算与分配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4期
3 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4 胡邦辉;张惠君;杨修群;孙旭光;;基于非参数回归模型的局部线性估计云量预报方法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甄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6 李晓光;苗鸿;郑华;欧阳志云;;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7 车越;吴阿娜;杨凯;;区域发展与水源保护的协调方法研究——以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7年04期
8 徐大伟;郑海霞;刘民权;;基于跨区域水质水量指标的流域生态补偿量测算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9 耿涌;戚瑞;张攀;;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10 王兴杰;张骞之;刘晓雯;温武军;;生态补偿的概念、标准及政府的作用——基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作用类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关伟;徐会;孙世群;;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谢维光;陈雄;;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3 汤明;钟丹;;主体功能区视阈下鄱阳湖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范雅君;张银龙;蔡邦成;;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褚艳玲;吴锋;胡晓婉;;深圳市水源保护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6 吴佳丽;张鹏;刘畅;李峰;;抚顺地区总云量与低云量预报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9期
7 唐增;徐中民;武翠芳;刘建国;;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最小数据法及其在民勤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8 任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9 朵兰娜;梁鸽;娜日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10 曹素珍;郭淑青;巩红冬;马海财;曹建军;;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凯南;;个体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一个新的理论探索[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张玉卓;杨冬民;;关于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的外部效应及补偿机制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斌;杨叶;郑前进;吴金凤;;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生态价值研究——以江阴市和兴化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杨苏;梁昌勇;赵惠芳;;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产业转移行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根祥;黄丽华;钱晓雍;潘丹丹;施圣高;M.L.Gullino;;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生态补偿标准探讨——以崇明岛东滩绿色农业示范项目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评估及其研究意义[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凯南;;不完全合同理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艳丽;王磊;张文Oz;张士萍;王红丽;付小花;乐毅全;;互花米草控制技术对湿地土壤有机碳保留、汇聚能力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胡续礼;张e,
本文编号:1328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2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