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资本存量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就业量的两个基本因素,从对就业的影响角度看,资本存量结构表现为劳动密度,资本存量规模是时间的函数,因此,就业量就是时间和劳动密度的函数。运用偏微分方程建模法,不仅可以得到解析解,而且可以得出解析解恰恰就是一个解耦式。
[Abstract]: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apital stock are two bas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mount of employ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capital stock structure is labor density and capital stock scale is a function of time. Therefore, employment i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labor density. Using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ing method, we can not only ge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but also ge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just a decoupling.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A790129.)
【分类号】:F091.91;F240
【正文快照】: 定稿日期:2015-03-18一、引言就业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绝大部分是以西方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不可否认,这些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价值。当然,这些理论毕竟不是就业理论的全部。事实上,马克思就业理论是一个别具特色的重要的就业理论。遗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燕春;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我国下岗再就业[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2 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黎贵才;卢荻;;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建构与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4 徐跃华;朱殊洋;;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朱殊洋;;就业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海派经济学;2008年04期
6 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J];教学与研究;2001年07期
7 乔榛;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江荣;;就业是实现劳动者价值的主要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9期
2 徐跃华;;就业稳定增长的条件——基于马克思均衡假设的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慧铭;;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两个观点对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徐跃华;朱殊洋;;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朱殊洋;;就业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海派经济学;2008年04期
6 兰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与就业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5年02期
7 刘瀑;王培三;;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趋势[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2期
8 王薪龙;;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的中国“就业难”问题浅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王海英;;社会发展视野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王泳争;;凯恩斯理论对中国实现国家福利责任的价值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牟萌;;对马克思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再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启生;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就业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瀑;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刘艳;中国转型期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8 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桃;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曹阳;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中大学生创业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畅;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张楠;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促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罗俊鹏;中国劳动力供求动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安锦;中国失业状况及其对策选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建宁;陕西省灵活就业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8 朱云;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9 卓纳新;中国失业的原因和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邢娟;劳动力供求矛盾条件下扩大就业对策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民;;马克思的宏观失业理论[J];当代财经;1990年05期
2 陆燕春;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我国下岗再就业[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3 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 黎贵才;卢荻;;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模型建构与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5 陈冬村;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兼论马克思对两种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6 欧阳\,
本文编号:1345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4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