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形问题的误读——从鲍特凯维茨、狄金逊到“新解释”
本文关键词:转形问题的误读——从鲍特凯维茨、狄金逊到“新解释” 出处:《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鲍特凯维茨的价值转化模型是近代转形研究最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但是鲍特凯维茨将再生产平衡问题引入转形问题分析,由于这个无关问题的干扰而使鲍特凯维茨研究传统陷于困局。狄金逊在鲍特凯维茨等人解决转形问题遇到困难时,提出了价值和价格是不同层次的量,不必寻找不变性方程的解法,从而将转形问题的本题——价值转化生产价格问题,误读为商品价值实现为货币价格问题。20世纪80年代,狄金逊的这一错误思想却得到了弗利等经济学家的继承和发展,弗利通过强调劳动时间和货币的关系,提出了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MELT),并以此作为解决转形问题的"新解释"。无论是狄金逊的价值和价格不同层次量的说法,还是弗利的劳动时间的货币表述的"新解释",都没有深入分析鲍特凯维茨研究传统困局形成的真正原因,因而也就不能找到摆脱转形问题危机的科学路径,事实上使转形问题研究误入了歧途。
[Abstract]: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Bott Kay Fitch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st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But Bott Kay Fitch will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into reproduction balance problems, which makes Bott Kay Fitch of traditional impasse because of the problem of independent interference. 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 resolve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in Bao et al Tekaiweici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put forward the value and the price i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amount, will not find solution of equation of invariance, the production price an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misread as commodity value realization problem of.20 century in 80s for the price of money, the wrong thought 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economists such as Foley, Foley stressed labor relations time and money, the labor time currency (MELT), and as to solv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of "new interpretation". No matter Is the value and price of different amount of 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s argument, or Foley labor time monetary expression "new interpretation", no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l reason of traditional Horowitz Bao Tekai predicament formation, so it can not find out scientific path transformation problem of the crisis, in fact the problem of transformation into wrong.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14
【正文快照】: 1956年,英国经济学家H?狄金逊(H.Dickinson)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评米克〈转形问题的若干考察〉》的论文,试图解决价值转形问题。该文是从评议R.L?米克(R.L.Meek)解法切人转形问题研究,实际上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否定L.V.鲍特凯维茨(L.V.BoitkiewiCZ)所开创的,经过J?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堡骏;是马克思只走了半程吗?─—关于转形问题答西方学者[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2 置盐信雄;骆桢;李怡乐;孟捷;;技术变革与利润率[J];教学与研究;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龙乾;;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刍议——兼论“物的依赖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曹百瑛,徐明;《资本论》理论结构研究的意义[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3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4 崔巍;;经济周期、经济危机与危机治理理论的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崔巍;;危机后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路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崔巍;;经济增长、科技功能与中国实践的融合策略——马克思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简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7 何中华;;马克思思想的学科归属问题[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8 陈爱梅;郑洪雁;;从逻辑分析到实证分析——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缘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李士梅;中介方法在《资本论》中的地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10 崔巍;;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分析大思路——社会经济科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与中国适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新汉;;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2 杨惠昶;张强;;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古典货币数量说批判[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杨文进;;“价值转型”的逻辑乱源——绝对量与相对量的混淆——略论“实体性价值论”与“生产关系性价值论”的不可统一性[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刘艳龙;;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丁堡骏;;现代庸俗经济学并没有证伪劳动价值论——以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的批判为例[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薛宇峰;;“置盐定理”批判[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强;美国对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负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琼;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波;当代中国集体主义模式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任海兵;矿产资源有偿获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张武;政府经济职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刘东升;论服务产品市场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决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计根;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牛鸣飞;《资本论》第一卷所使用的还原思维法[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丽颖;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特点[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郑洪雁;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当代蕴意[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菲菲;生产技术与文化实践—章丘新村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尚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乐;探求价值共识[D];郑州大学;2011年
9 杨进汴;当前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高秀彩;农村社会保障实证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国;马克思“价值转形”的对称不变性解法[J];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2 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鲍特凯维兹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3 白暴力;董宇坤;;胡代光先生“价值转形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6期
4 陈勇勤;;转形问题一个无效创意的数学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5 沈民鸣;;论马克思的两部类价值转形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01期
6 沈民鸣;;百年价值转形研究[J];经济学家;2009年06期
7 马艳;严金强;;转形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动态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9期
8 林金忠;;所谓“转形问题”的方法论症结[J];经济学家;2011年06期
9 丁堡骏;揭开经济学上的“转形之谜”[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10 俞淼;周煌瑜;;价值转形问题研究模型的若干探讨——与张忠任教授商榷[J];海派经济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真的“最终解决”了吗?——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题的解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忠任;;转形问题的数学解决[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朱奎;;转形问题:一个动态分析框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雄飞;;如何理解马克思转形理论的内在逻辑?——评鲍特凯维茨的转形模型[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5 刘艳龙;;按照马克思的逻辑理解马克思——评丁堡骏博士的《转形问题研究》兼与岳宏志先生商榷[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6 丁堡骏;;转形问题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冯金华;;价值转形:一个伪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杨玉生;;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和斯拉法的标准商品——对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吉特·辛哈观点的评述[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岳宏志;寇雅玲;杨燕;;转形理论是重建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解法之迷途——评森岛通夫转形问题的解法[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慧;转型,还是转形?[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孙修南;世界经济学难题的新证明[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e,
本文编号:1379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7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