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排放交易问题不同立场评析
本文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交易市场 立场 出处:《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合作来共同抵御气候变化危机。其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然而,美国却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消极,并在国内外对碳排放交易问题上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这种行为对国际社会是极不负责的。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ctively seeking cooperation to resist the crisis of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m, the control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is an important way. The United States is very passive on the issue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has a very different posi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behavior is extremely irrespon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法学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CX05004B
【分类号】:X196
【正文快照】: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起,国际社会已尝试多番努力共同抵御气候变化危机。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发达国家的责任缺失与消极态度,使得哥本哈根峰会黯然落幕,坎昆会议再次陷入迷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吕霞;;《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原则解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吴子君;王方思;唐邵玲;;国际四大碳交易市场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年23期
3 刘淑华;;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及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1年04期
4 崔金星;;碳监测的概念演变及其法律价值[J];企业经济;2012年08期
5 温岩;刘长松;罗勇;;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评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黄小喜;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姜晓川;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安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崔轶男;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4 冯蕊;国际气候合作制度的有效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方思越;风能专利技术国际转让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林银良;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D];集美大学;2011年
7 万珍妮;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中美欧博弈[D];南昌大学;2011年
8 杨帆;基于进化博弈的碳排放配额博弈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子毅;中、美媒体的环境报道框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称;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海滨;;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述评[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3期
2 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环球扫描[J];世界环境;2007年04期
2 李慧明;;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政策立场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2期
3 余渊;;浅析中印气候变化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1期
4 ;199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J];江苏环境科技;1991年02期
5 ;联合国各国使团代表听取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报告[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5期
6 William A.Nitze;吴国贤;;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结构的建议[J];世界环境;1992年01期
7 Jan Sinclair;张维平;;全球气候已经开始变化[J];世界环境;1992年02期
8 George Sanderson;阎静;;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J];世界环境;1992年02期
9 牛恒云;美国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举措[J];环境科学动态;1996年03期
10 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京都会议结果简介[J];上海水利;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王慧;;气候变化与WTO:冲突与协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3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新胜;;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与中美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隋岩;刘洪鹏;单立中;赵义兰;;对气象服务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冯伟洲;成美捷;宋艳萍;姜晨光;;从全球碳循环的特点淡我国的减碳策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科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杨惜春;;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刍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10 陈世红;陈金石;师靖;;强化标准化工作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勇;控制气候变化欧美矛盾重重[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王俊鸣;美仍坚持对气候变化的立场[N];科技日报;2005年
3 记者 刘毅;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区生态恶化[N];人民日报;2005年
4 记者 李韶辉;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将在京举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刘永;您按时熄灯了吗[N];辽宁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国瑾 通讯员 苏腾伟;云南举办森林与气候变化研讨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甘勃;应对:由研究到行动[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记者 丁洪美 郭泽德;各国完善联合国草案推动气候变化协议出台[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9 沈建民;应对气候变化期待立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能源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帕乔里(R.K.Pachauri);气候变化下的责任[N];中国经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陈新伟;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4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晗;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赵伟;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白嵘;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机制的理论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宋洪军;缅因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年际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孙建光;基于MM5模式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5 林培松;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毛媛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代丽华;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杰;干旱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景观异质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46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4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