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实质的若干质疑
本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 经济发展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虽然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角度都应该实施低碳经济,但其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却值得深思。即使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有直接关系,人类碳排放所占比例很小也难以成为主因。相比于气温上升,人类更应该警惕气温的下降。当前碳排放巨大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所以降低温室效应的前提是它们改变生活方式而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碳排放的计算应是产品的最终消费(地)而不是生产(地)为依据,以体现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在当前,低碳经济并不是一种环保和高效的技术选择。
[Abstract]:Although low carbon economy should be implemented from the angl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its background and purpose are worth pondering, even though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Greenhouse Effect. Human carbon emissions are small and difficult to be the main cause. Compared with rising temperature, human should be more alert to the decline of temperatu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uge carbon emissions is the way of life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So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Greenhouse Effect is that they change lifestyles rather than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b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final consumption rather than production. At present, low carbon economy is not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fficient technology choice.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研究中心;
【基金】: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课题资助
【分类号】:X196
【正文快照】: 摘%要:虽然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角度都应该实施低碳经济,但其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却值得深思。即使碳排放与温室效应之间有直接关系,人类碳排放所占比例很小也难以成为主因。相比于气温上升,人类更应该警惕气温的下降。当前碳排放巨大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所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样明;彭光雄;邵小东;;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永峰;地球的放气作用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02期
3 任振球,李致森;行星运动对气候变迁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0年11期
4 任振球;;行星与气候关系研究评述[J];气象科技;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达;;辽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2期
2 杨元华;;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思考[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12期
3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David A.wirth;魏耀荣;;征服气候变化[J];世界环境;1990年03期
5 潘家华;;低碳转型的背景与途径——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J];阅江学刊;2010年04期
6 徐匡迪;;节能减排 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1期
7 丛威;冯阳;;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低碳发展及我国发展对策[J];中国能源;2010年08期
8 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地球患的十种“病”[J];绿叶;2000年02期
10 蒋琛娴;武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美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二[J];市场论坛;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晓东;;碳标签,低碳时代的新符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隋岩;刘洪鹏;单立中;赵义兰;;对气象服务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5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氐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慧;;气候变化与WTO:冲突与协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7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刘新胜;;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与中美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杨再;陈佳铭;;全球环境变化正在改变地球的环境和生物生存条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贵松;陈建成;陈秋华;;森林旅游业低碳化探讨[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胜男 实习记者 田泽亮;应对气候变化要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杨金志 张建松 宋韵芸;应对气候变化 “衣食住行”皆可有作为[N];今日信息报;2009年
3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出了巨大努力[N];光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杨川梅;“应对气候变化”已纳入中国发展主流[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5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管克江;美国 “零减排”与“碳关税”惹争议[N];人民日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 卢苏燕;澄清“误说”“误传”:气候变化咬文嚼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特约记者 虞仲义 通讯员 张利鑫;DNV中国分部实现“碳中和”[N];中国化工报;2011年
8 ;当今热点——气候变化问题[N];国际商报;2009年
9 实习记者 熊倩;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方法[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N];解放军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陈新伟;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5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高保全;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赵伟;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莉;国际关系中的环境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4 孙建光;基于MM5模式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6 代丽华;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培松;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责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媛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5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6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