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的需求和坦塔罗斯的幸福
本文关键词: 伪造的需求 商品美学 异化 商品拜物教 幸福感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尽管人们已获得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但却仍然普遍感到匮乏,这是因为商品制造中增加了大量挑起人们欲求的成分,致使人们在欲望的驱动力下,不加节制地追求在外观上具有购买诱惑性的商品。但这种对表象和幻象的购买并不能给购买者带来满足感,而是将其推向如坦塔罗斯那般欲望满足永远可望不可即的境地。这些欲望来源于当代的消费文化,中介是大众传媒和广告。伪造需求的根本动因在于工商业对资本变现的渴望,工商业不断地制造且再生需求。伪造的需求使人们丧失自主性,在消费的过程中沦为客体,是工商企业实现商业资本变现的工具,最终个体在消费中被异化。只有当人们摆脱外界的操控,将消费直接指向于满足真实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Abstract]:In spite of the great material abundance, there is still a general sense of want, because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is driven by the addi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ingredients that provoke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The unrestrained pursuit of attractive goods in appearance. But such purchases of appearances and illusions do not bring satisfaction to buyers. It is to push it to a situation like Tantalus' desire, which can never be met. These desires com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nsumer culture. Intermediary is the mass media and advertising.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of counterfeit demand lies in the desir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to realize capital, and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continue to manufacture and regenerate demand. The forged demand makes people lose their aut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it becomes the object, which is the tool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ercial capital. Finally, the individual is alienated in consumption. Only when people get rid of the outside manipulation, direct consumption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o get real satisfaction.
【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分类号】:F014.5
【正文快照】: 根据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巴尼斯特牧师的记载,到1690年为止,欧洲商人已经成功地使哈得孙湾的印第安人需要那些他们以前从来都不需要的东西,是贸易使这些东西成为必需品,从而使印第安人在18世纪初需求倍增,开始渴望得到他们以前从来都没有梦想过的成千上万的东西。①不过,尽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曹海英;;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郑召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和阐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王仲生;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6 张鑫;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张璐;从人性的异化到复归——有感于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8 王双桥;人的自然存在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邓志伟;;弗洛姆人道主义消费伦理思想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10 高淑桂;科技对人文的意义探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7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宁;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批评的方法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崔德华;爱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弗洛姆论人的生存[D];湘潭大学;2002年
2 曹稳;成功性就业与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琳;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敏;弗洛姆技术社会人道化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兰俊丽;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蔡乾和;从实践论的观点看科技异化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建伟;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宋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吴晓辉;全球化视野下人的发展问题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张力红;人学视域的感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金凤;西方后现代消费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9期
2 赵卫华;消费的社会结构意义——早期社会学家的消费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1465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6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