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科学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交互运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下的科学发展论述

发布时间:2018-01-28 23:23

  本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 生产力内部矛盾 生产关系变异 交互运动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区分了"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发展类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发展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积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根本动力与初始动力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与表面成果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前景支撑与现实依托的矛盾。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有效推进要以改进生产关系为前提。改革过程中客观上产生了使生产关系变异的因素,非科学发展就来自于此,其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资源劣化配置的"双推动机制",背后即为从资源劣化配置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不从生产关系入手有针对性地扫除障碍,就打不开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
[Abstract]: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distinguishes two types of development fro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n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cludes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hould solve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ccumul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includ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initial pow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apparent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N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mes from this, its concentrated performance is to produce the "double push mechanism" of resource deterioration and allocation. There is no way to open the wa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without removing obstacl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790100)
【分类号】:F014.1
【正文快照】: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来的新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政界、学界两方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必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对于这个社会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视角来论述。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史华;;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第一推动力”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金融研究;1983年03期

2 曾康霖;略论马克思关于金融作用于经济的理论[J];金融研究;200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晏东;浅谈中国“金融开放”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2 杨巧敏;李楠楠;;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探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中虚拟资本规模与结构[J];经营管理者;2009年14期

3 人民银行平凉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谭文君 ,张健兴,陈明荣 ,许春雷 ,辛积金,邵德祥 ,任百祥;利率及其市场化探讨[J];甘肃金融;2001年03期

4 白钦先,徐爱田;金融虚拟性命题及其理论渊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窦晴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陈忠;信用消费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李多全;虚拟经济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程惠霞;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6 张跃文;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心如;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斯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J];求是;2004年18期

2 郑锦明;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省属水管单位改革[J];水利经济;2004年05期

3 李晓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太原旅游业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庆生;在宏观调控中辟新路[J];群众;2004年08期

5 王朝才;王彦荣;;关于树立财政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4年06期

6 郭廷杰;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全面落实[J];江西能源;2005年01期

7 ;基层[J];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04期

8 张皎;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护和开发内河航运资源[J];珠江水运;2005年04期

9 鲁荣寰;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学的人文性[J];理论探讨;2005年06期

10 姜广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鸡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莉娜;卢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以温州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徐慎庠;;中医外治科学发展刍言[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3 葛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油田档案事业发展[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4 王宝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志澄;;关于省级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6 胡北华;胡红;;坚持和运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扩拓农业发展与农民的增收[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卫国;;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8 马国馨;;新焦点和科学发展观[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9 王世贵;;科学发展观:我党发展理论的创新[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10 张伟红;徐青;阎亚男;;沂蒙精神与科学发展观[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设计·可持续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5年

2 潘有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强企业竞争力[N];甘肃日报;2004年

3 吕建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甘肃日报;2005年

4 宋育英;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N];人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宣宇才;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平安和谐云南[N];人民日报;2005年

6 柴承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熊国良(作者单位:市发改委);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持党员先进性[N];咸宁日报;2005年

8 段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N];战士报;2005年

9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N];浙江日报;2004年

10 习近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7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徐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翠芳;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

本文编号:1471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71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