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动态比较优势、国际生产决策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于两个经典数理模型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4 18:03

  本文关键词: 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生产决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比较优势Qg生决定了各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的角色。而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演化,创新模仿—技术转移的发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企业RD生产率的提升,企业不完全契约、相对工资率和税收政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某种生产模式的比较优势将很可能转移到其他区位。这种动态比较优势内生决定的异质性跨国公司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的动态调整引发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
[Abstract]:Comparative advantage QG students determine the role of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With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 maturity, innovation imit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strengthened. The increase of R D productivity, incomplete contract, relative wage rate, tax policy and other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 certain production mode will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locations.This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endogenously determin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the location decision, which lead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0-025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09JJ025)资助支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汇率冲击、贸易摩擦对中国直接投资流出的诱发机制研究”(编号:11BJL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全球生产网络化的今天,国际生产的模式(外包或FDI)和区位都是由各国比较优势内生决定的,而随着产品成熟度、国家政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某种生产模式的比较优势就很有可能转移到其他区位。vernon(1966)①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开创性地展现了动态比较优势对国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华;制度创新与技术转移的市场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4期

2 张明国;美、韩两国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J];科学学研究;2000年03期

3 张玉杰;技术转移发生的两个条件[J];中国软科学;2000年02期

4 李宪奇;制度文化的变革促进技术转移——从体制建设求解贝尔纳难题[J];安徽科技;2000年11期

5 汪海涛,吴能全;我国外资企业技术转移状况[J];开放时代;2000年06期

6 范小虎,陈很荣,仰书纲;技术转移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6期

7 阮雪榆;技术转移的构思与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5期

8 李雪辉;技术转移的市场化问题[J];石油科技论坛;2000年02期

9 张钢;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1年03期

10 张明国;国际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关于技术转移深层问题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元元;郭鲁钢;黄裕荣;;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2 黄西川;;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经济性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彦民;;加速技术转移 促进自主创新——对新时期技术市场工作的思考[A];齐鲁技术市场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4 栾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靳静;;技术转移与生态殖民[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7 徐二明;杨慧;;制度距离和跨国技术转移:进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8 刘泽政;;技术转移中政府职能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叶尚杰;鲁礼瑞;;网络经济下技术转移的发展与思考[A];首届中国技术市场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刚;技术转移为何这样难[N];健康报;2004年

2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林耕 李明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傅正华;必须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四)[N];科技日报;2005年

3 赵信一;技术转移是硬道理[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舒晴;技术转移立法调研全面展开[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霍立峰;技术转移必须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史秋实;促进技术转移 政府应发挥三方面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史秋实;科技部启动技术转移立法调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史秋实;技术转移踏上新征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9 郭涛;北京技术转移驶上“快车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郭涛;专家“会诊”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尚奇;我国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莉;知识粘性与技术转移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李冰;技术转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许斌;组织间技术转移价值增值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熊曼辰;基于概念设计的中国企业接受国际企业技术转移的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司云波;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郭东妮;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叶宝忠;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范黎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企业学习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邢斐;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晁先锋;技术转移对中国区域竞争力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刘进;产学研技术转移与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蒋杰;技术转移中的技术中介作用机理[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芸;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效用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呼延钦;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永强;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牛芳;新时期加速我国技术转移的战略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2005年

9 季学猷;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唐毅;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技术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0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90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