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调整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 碳排放 聚类分析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应用单整检验和EG两步检验法证明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不同的影响。继而采用聚类分析法,以经济指标、生态指标和就业指标为衡量标准对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4 to 2009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he single integral test and EG two-step test are used to prove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GDP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has obviously different effects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en,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ecological indicators and employment indicators are taken as the measurement criteria to classify the various industries with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分类号】:F121.3;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徐大丰;;碳生产率、产业关联与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年03期
3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玲;李东;;SPS措施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2 曹玉华;;江苏省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3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4 刘成红;张冰;;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5 柳士昌;梁爽;;武汉城市圈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6 余志威;;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7 邢相军;王金霞;张丽娟;;黄河流域灌区的灌溉管理改革进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8 高真真;杨杰;吴平;;城郊农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金堂县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9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0 祖培福;姬春秋;赵文英;褚文杰;;基于线性回归的分析河流径流量的数学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铭来;曹燕;;我国机动车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7 朱传冲;;重庆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晨;;FDI地区差异对中国四直辖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顾剑华;;广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探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江金锁;市场环境、实际控制人控制方式与负债治理效应[D];暨南大学;2011年
5 邢树东;税收弹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公言磊;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成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天勖;GPA框架下的我国地方政府采购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峰;中国茧丝绸产业链纵向合作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齐银山;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安全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晓倩;基于银行资产组合理论的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郭欢;中小板公司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洪景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基于湖南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鑫;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于梦璇;环境安全视角下我国出口贸易管制与激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姜萌;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胡丹;商业银行贷款多元化的绩效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8期
2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3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4 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5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年02期
6 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年11期
7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卫平;宋晓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2 郝永建;封茜茜;倪迎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利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15期
3 万小亮;;低碳经济与陶瓷生产[J];佛山陶瓷;2010年10期
4 王发明;毛荐其;;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核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朱四海;;碳减排与减排经济学[J];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6 韩永奇;;蓬莱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10年04期
7 李向阳;;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8 郑少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1期
9 曹梅;郭晓莎;;浅谈碳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8期
10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动向与中国的行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贵松;陈建成;陈秋华;;森林旅游业低碳化探讨[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2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单宝;;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裘晓东;;碳标签,低碳时代的新符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曾庆玮;;循环促环保,低碳保生态[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司建楠;杜善义代表:加快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记者 宋莉;波音预测:航空业长期目标是无碳排放[N];科技日报;2008年
4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佩颖;“碳排放”将成国际重要战略资源[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记者 廉维亮;加快“碳排放交易”立法进程[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福州大学教授、福州汉森漆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林宗基;应为国内碳排放交易立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8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首席研究员 周凌f^;气候变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吗[N];解放日报;2009年
9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10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复旦大学;2012年
2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高保全;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蒋凤华;渤海和胶州湾海域溶解有机物荧光及其在环境溯源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范良千;流域非点源贡献率核定及总量负荷分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熊春红;基于GIS和数据挖掘技术评价江西主要茶区土壤和茶鲜叶重金属状况及其预测[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明玉;海水入侵地区的地下水环境恢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晓君;利用SOFM网络评价杭州西湖水质的时空变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吕晋;武汉市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红岩;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划与建设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俊华;石家庄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
6 杜祥之;基于微分技术的吸收光谱有害赤潮藻类检测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陶林;城市水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梁志扬;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姚媛;《京都议定书》与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4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