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意义技术创新辨析
本文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 辨析 出处:《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较少考虑环境质量提高和资源永续利用,创新本身可由供给驱动,创新主体间的技术竞争关系明显,技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由政府对生产服务组织采取"命令——控制"治污的方式来处理。绿色技术创新不能或缺环境保护内容,创新的产生有赖于市场生态需求的出现和强化,其创新主体间存在较强的技术共生关系,环境损害由政府、生产服务单位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的环境管理组织来预防。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re less considered, and innovation itself can be driven by supply, and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among innovation subjects is obviou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echnology are dealt with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way of "command-control" to the production and service organizations.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not be without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novation depends on the emergence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mand of the market. There is a strong technological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prevented 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composed of government, production and service units and consumers.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
【分类号】:F062.4;F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丽;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瑞全;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机制完善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黄锡生,晏晓丽;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邹成俊,赖长浩,邹元龙,曹小春;用代处置手段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J];环境保护;2005年07期
5 申屠杭;我国饮用水安全法制定的构想[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4期
6 任以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成因与管理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崔金星,余红成;我国环境管理模式法律问题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薛梅;王彩金;袁挺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2 高芙蓉;;内蒙古草原资源法制建设的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勇;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2 夏凌;环境法的法典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刘欣;物权法背景下的矿业权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屏;论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叶义昌;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正国;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的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蔡天新;WTO和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马丽娟;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郭洁;论环境侵权的二元制归责体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殷程鹏;我国现行环境法体系及存在缺陷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唐曼丽;论我国环境安全及其法律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薇;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法律机制的构建[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崔金星;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珉;组织概念的后现代图景[J];管理科学;2004年03期
2 刘勇,姚星;“3R”原则指导下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对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建设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5年10期
3 刘勇;姚星;;追求生态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生态经济;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平,黄华;循环经济和绿色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易显飞;李兆友;;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技术选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3期
3 何建清;;“小城镇绿色住宅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课题验收[J];小城镇建设;2006年04期
4 周海滨;;煤炭能源绿色技术哲学研究的背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5 陈烨;杨秀奎;;新《企业所得税法》呼唤绿色技术 引领可持续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1期
6 张立丽;王丽坤;;发展绿色经济浅议[J];沈阳干部学刊;2011年04期
7 成思危;;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07期
8 滕明雨;;我国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6年11期
9 韩传峰;廖少纲;刘惠敏;;基于循环经济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2期
10 于骥;;基于治理结构的技术创新激励模型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青;;企业专利工作者的作用与法律地位研究[A];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顾海波;;论科技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欢;;黑龙江国有存量资本激活技术创新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高秀娜;李媛;;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同一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7 谢顺星;瞿卫军;穆宏平;;知识产权咨询与知识产权代理辨析[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鹏;;论低碳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回应[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珏;黄景贵;;海南国际旅游岛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初探[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10 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浅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一凡;绿色技术成就绿色金地[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记者 赵磊;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认证[N];滨海时报;2010年
3 赵杰;创新主体偏差,导致知识产权制度效率低下[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木末;创新扬州迎首次科技“大考”[N];扬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妍;外企在华专利跑马圈地已具相当规模[N];国际商报;2009年
6 组稿 李立波;建设宜居易行城市[N];上海科技报;2010年
7 ;知识产权战略落脚点在企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8 张树舜 王鹏;振安区各项指标两位数增长[N];丹东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一鸣;用创新破解绿色困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记者 贺斌;联合国呼吁:来一场绿色技术革命[N];中国财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子彪;创新极及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马仁钊;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尹艳冰;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其测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朱晓霞;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角色定位与成长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及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义忠;社会知识化转型中知识创新专利保护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良怀;论创新主体[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甘德建;绿色技术创新和西部大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黄宝中;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基于博弈的互动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4 王莹;基于生态产业链的绿色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刘殿文;系统科学视角下创新型国家建设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勇;基于生态学的奥运科技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7 史蔷;吉林高新区知识创新平台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任森;浙江省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模式和主导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邱屹峰;汽车制造自主创新生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刘露;物流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5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