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 分配正义 分配关系 劳动平等 出处:《东岳论丛》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正义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使人们对分配正义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近代社会以前的正义主要是政治权利分配,而不是财富分配,我们现如今理解的分配正义是资本主义革命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批判和超越,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关注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根本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政治存在建立在生存的必要性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的德性概念之上。我们的着眼点是劳动者事实上如何生活,而不是劳动者应当如何生活。
[Abstract]:Social justi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 which makes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issues involved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Before modern society, justice was mainly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rights, not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e distribution justice we understand today is the product of the capitalist revolution. Marx's labor distribution justice is a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capitalist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whi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Marx's labor distribution justice. The fundamental aim is to base human political existence on the necessity of existence, not on the non-utilitarian concept of virtue. Our focus is on how workers actually live, not how they should liv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分配正义及其劳动的基础研究”(编号:09CZXJ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配正义研究”(编号:10BZX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鹏;;人与稀缺性[J];文史哲;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雷;;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幸福观概念的全新呈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重读《费尔巴哈》[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程欣;;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以利己主义问题为中心[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马天俊;现代文化中的个体与权威[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5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张亮;;自主活动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J];长白论丛;1997年01期
7 郗戈;;社会与个人:马克思的“双重结构主体”理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孙鹏凯;;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辨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9 吴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维探析[J];桂海论丛;2010年05期
10 吴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维度[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浩;;《匪徒颂》——论早期郭沫若的个人无政府主义色彩[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4 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孙晓光;罗马法与近代民法的伦理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竭长光;论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亦一;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清华大学;2007年
9 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20年来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10 帅建华;儒家成人观及其现代人本管理价值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杨金画;从“类”到“社会”[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戴劲;由“康德问题”引发的马克思哲学革命再认识[D];河北大学;2006年
4 姜春邻;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致思方式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5 孙余余;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娟;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密丹;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舒心心;从实践出发探寻人的本质[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年
9 陶伟文;论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下的“共产主义信仰”[D];华侨大学;2008年
10 林晓明;公开的无政府主义与伪装的无政府主义[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进平;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仁营,荆世群;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关系的决定因素[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大昌;财政不是“分配关系”而是“分配活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4 周治平;多元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王广;;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反思——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视角[J];哲学研究;2009年10期
6 贾中海;论分配正义与权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7 贾中海;分配正义的权利依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8 孙君恒;阿马蒂亚·森的分配正义观[J];伦理学研究;2004年05期
9 顾速;论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詹花秀;理顺分配关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J];长白学刊;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海瑾;;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理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沈德仁;;论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沈德仁;;论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论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俞吾金;;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孙春晨;;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A];第14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樊正伟;;伟大的“千年第一思想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惠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分配正义[N];学习时报;2007年
2 丁开杰;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分配正义[N];学习时报;2006年
3 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钢邋伍春辉;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胡为雄;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形式[N];学习时报;2009年
5 徐爱国;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N];法制日报;2007年
6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一兵;资本主义在“自我升级”吗[N];解放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叶晓楠;哪些经济问题会成“两会”热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逄锦聚;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N];光明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卫兴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4 刘荣军;财富、人与历史[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宝;资本·现代性·人[D];复旦大学;2007年
6 廖萍萍;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9 郑飞;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蓉丽;论分配正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苏磊;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比较与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胡丹丹;阿玛蒂亚·森分配正义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舒年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正义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魏森杰;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6 逯纪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及其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朱婷;制度建设视域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金鹏;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之比较[D];河北大学;2005年
9 乌恩奇;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劳动范畴[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郭继红;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6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