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分析
本文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辽宁省 出处:《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辽宁省2003—2010年耕地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核算,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行业能源消费量等数据,建立了行业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而核算了2003—2010年辽宁省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量,同时根据辽宁省2003—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核算了林地和草地的碳汇量。通过核算得出的数据分析发现:辽宁省碳源总量从2003年的9 276.91万t增长到2010年的11 471.15万t,增长幅度达23.75%,呈大幅增长的趋势,其中工矿仓储用地的碳源量占总碳源量的比重最高,2010年比重达77.59%,其次分别是耕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辽宁省地均碳排放量由2003年的6.25 t/hm2增长到2010年的7.73 t/hm2。辽宁省2003—2010年碳吸收量呈小幅变化,从2003年的3 294.38万t减少到2010年的3 288.69万t。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main crop yield,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agricultural input, the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of cultivated 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0 were calcul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status and the 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statistical yearbook were use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type of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arbon sources of land use types such as commercial land, residential land and so on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0 are calculat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and use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0, the carbon sink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as calculated. Th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carbon source of Liaoning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ninety-two million seven hundred and sixty-nine thousand and one hundred tons in 2003 to one hundred and fourteen million seven hundred and eleven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tons in 2010. Up to 23.75 degrees, showing a large increase trend, In 2010,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source in industrial and mining storage land reached 77.59%, followed by cultivated land, residential land and commercial land. The average carbon emiss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6.25 t / hm ~ 2 in 2003 to 7.73 t / hm ~ (-2) in 2010. The carbon uptake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nged slightly from thirty-two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forty-three thousand and eight hundred tons in 2003 to thirty-two million eight hundred and eighty-six thousand and nine hundred t in 2003 in 2003-2010.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分类号】:X196;F30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_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年12期
3 高树婷,张慧琴,杨礼荣,王秋玲;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测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4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5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6 刘英;赵荣钦;焦士兴;;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7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8 何介南;康文星;;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年12期
10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丽;戴万宏;;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张晴;李力;;我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4 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5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田明华;宋维明;陈建成;程宝栋;田昊炜;;试论低碳经济时代的森林经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宋熙龙;毕君;刘峰;王超;;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史秦青;史培军;王静爱;;发展绿色经济与防范巨灾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李志琴;罗家海;游江峰;叶琳;孟小春;;广州市化石燃料燃烧与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的估算[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4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碳汇计算及其价值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刘进雄;刘涤尘;;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及节能发电调度策略[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A];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燕楠;王冬梅;宁月胜;史常青;;退耕还林固碳释氧效应初探[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陈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调控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马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谢爽;利用污水污泥和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龙;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3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4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5 齐玉春,董云社;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6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7 俞海,黄季q,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8 胡云锋,王绍强,杨风亭;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9 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10 任仁;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增暖潜势[J];大学化学;199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苏泽雄;中国能源需求建模与实证分析[D];福州大学;2003年
2 李志鹏;我国煤炭市场需求分析及秦皇岛港经营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任朝江;煤炭资源安全风险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富;杨桂山;李恒鹏;;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出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2 王轲;宫惠峰;张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部矿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3 王丽丽;宋长春;葛瑞娟;宋艳宇;刘德燕;;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4 李阳兵;王世杰;程安云;罗光杰;;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与石漠化的相关性——以后寨河地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1期
5 赵先丽;吕国红;于文颖;李丽光;李昌杰;;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0期
6 李克炯;;涪陵地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监督管理[J];资源开发与市场;1988年04期
7 郭有安,黄英,王崇云,伍立群;不同生态系统及土地利用对水资源效应影响[J];人民长江;2005年08期
8 武永锋;朱波;刘丛强;汪涛;赵秀兰;;川中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素迁移的初步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6年04期
9 张小磊;何宽;安春华;马建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开封市为例[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10 艾尼瓦尔·买买提;买合木提·巴拉提;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海米提·依米提;;土地利用变化对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平;蒙吉军;;鄂尔多斯市1988-2000年土壤水力侵蚀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丁伟;冷蕾;赵晨;黄芳;宋爱荣;;碳源对裂蹄木层孔菌菌丝体生长及其液体发酵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5 狄秀梅;刘艳芳;;基于GIS研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现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罗明;蒋一军;;基于土地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途径[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贾中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实施[A];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98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丽娟;姜德娟;杨俊伟;李九一;;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银川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尤峰;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 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银川晚报;2010年
2 本报评论员;让计划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张晓松;国土资源部:明年土地利用计划定调[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周晓方;让惜地成为社会共识[N];无锡日报;2008年
5 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南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河南日报;2008年
6 ;国务院部署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7 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 张昊阳;强化规划管理[N];安庆日报;2007年
8 白利军邋本报记者 魏星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大力推进节约用地[N];绵阳日报;2008年
9 记者 刘键 冯杰;出台“1+7”文件加强土地管理[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王世平;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胜诉[N];东北电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升;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杨占兴;辽宁省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崇明湿地碳源/汇监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观元;以丙酸为碳源的反硝化除磷工艺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勇光;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及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分离[D];重庆大学;2010年
4 林守yN;崇明湿地碳源汇信息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类型划分与经济相关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付文均;辽宁省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王爽;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薛志伟;辽宁省普通高校轮滑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洋;辽宁省高新区的发展及其战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4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