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现代性视野下的劳动关系批判——鲍曼劳动思想探析
本文关键词: 流动现代性 劳动关系 批判 鲍曼 出处:《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流动现代性是后现代性预言家鲍曼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学术概括。从流动现代性出发,鲍曼不仅具体分析了固态现代性与流动现代性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不同关系,而且分析了当代社会劳动与资本地位的显性差异——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的不确定性,并认为全球化的一切后果皆由"流动性"引起。鲍曼的这种做法恰好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立场在后现代批判中展开,他自觉地将自己的劳动关系批判与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联系起来,并延续了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的思想。
[Abstract]:Floating modernity is the academic gener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haracteristics by postmodernity forecaster Bow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ating modernity, Bowman not o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lid modernity and floating modernity. 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ominant difference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statu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uncertainty of labor due to the free flow of capita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l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 are caused by "mobility". He consciously linked his criticism of labor relations with Marx's criticism of labor relations, and continued Marx's thought of critique of labor relations.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2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50012) 2012年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理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SJGLX1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长福;;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左洁;王振威;;超级村庄的发展动力与模式——评《社区的实践》[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万江红;王时珍;;农村民间自由借贷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基于浙江温州的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璇;企业诚信建设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荣;;劳动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2 吴蓉;;简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其两大支派的论争[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2期
3 赵凯;当经济学遭遇性别——女性主义经济学的纲领与范畴[J];思想战线;2005年04期
4 郝丁,刘学贵;从人本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人理论的批判看人的全面发展[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牟维;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孟大志;;试论保守的自由主义[J];天府新论;2006年S1期
7 崔巍;;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赵平;;萨伊定律批判[J];江汉论坛;2007年01期
9 权衡;徐t$;;资本理论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曹阳;刘占君;;在当代思索《资本论》的恒常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俞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王斯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调整劳动关系与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3年
2 阮恩光;是提倡还是批判,,是发展还是终结[N];发展导报;2002年
3 相晓冬;中国新经济三大批判[N];中国信息报;2000年
4 王秋石;我是这样看待西方经济学的[N];北京日报;2002年
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平新乔;学生超越老师[N];光明日报;2000年
6 ;小的是美的[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何传启/文;一种关于未来的理论[N];中国财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雨;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与我国企业劳动关系调整[D];兰州商学院;2012年
2 乌钧;“经济民主”思想批判与重解[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伟雄;社会主义劳动正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