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及其消费理论研究:危机与重建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 消费理论 重建 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关于生产、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消费方式的论述,是回应马克思主义低潮论、危机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结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变的历史轨迹,文章着重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诊断了资本主义的病症,但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从未宣称自己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方法、视角和精神的价值远大于其具体观点;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曼德尔等人就是延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提出修正。马克思虽更多地讨论生产的问题,但似乎预见了"消费者社会"的到来。资本力量在世界市场的扩张、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全球转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重获新生的时机到来了。
[Abstract]:Marxist economic soci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Its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its exposition on production, production mode,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and consumption mode are in response to the low tide of Marxism.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of crisis theor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arxist economic soci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oductive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 the article emphatically points out that Marx, Engels correctly diagnosed the disease of capitalism, but no matter Marx or Engels never claimed that their theory is universal, the value of Marxist economic sociology method, angle of view and spirit is far greater than its concrete point of view. As long a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continues to exist, Marxism will still have meaning. Mandel and others are extend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Marxist mode of production. He proposed a revision 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lthough Marx discussed the issue of production more often, he seemed to have foreseen the arrival of a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forces in the world market.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from productive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 indicates that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by Marxist economic sociology has come to a new stag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消费为核心的视角》(项目编号:09BSH0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091.91;A811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石建和;张泉;;构建建筑师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种类型学的解决方案[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艳芳;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消费观的建构[D];广西大学;2012年
2 王黎明;阐扬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及其现实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都;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常家美;调整居民收入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2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5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