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品”的正本清源与公共政策——兼论房地产的供给
本文选题:共用品 切入点:公共品 出处:《河北学刊》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与改革争论日趋激烈。究其原因在于对政府提供产品的性质以及共用品的定义缺乏深刻理解,因而在实际运用时造成一定的混乱。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此作较系统的解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是对共用品的定义进行理论创新,而是理论上的厘清,并就房地产的性质阐述看法。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debat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utilities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mon goods. This paper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 public economics to solve this problem systematically. What needs to be explained is that this article is not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common goods, but a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al estate expounded view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加快我国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研究:基于我国住房“准共品化”的视角》(JJ1112)
【分类号】:F293.3;F0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J];经济学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淳凡;李定安;;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资源类景区产品经济属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S1期
2 林康;陆玉麒;刘俊;张莉;王亭娜;;基于可达性角度的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3 高红;王红梅;;事业单位改革: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陈玲;张建东;;国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2年01期
5 陆永;;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社会治安[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张宏军;;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溯源与前瞻——兼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设计[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7 高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益性”解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邓燕;吉富星;;普通公路建设及养护问题研究——基于财政投入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3年04期
9 王海燕;;政府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导[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10 刘蕾;;公共品本质属性探究——兼对西方主流学派公共品本质界定的质疑[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慧勇;;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博弈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m:;;公共行政学基础的公共产品理论:其与公共哲学思想共生关系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荣霞;基础设施BOT-TOT-PPP集成融资模式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沈熙;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高伟娜;垄断性产业的普遍服务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允;中国大都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出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红梅;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9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姜在君;国家物资储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乡镇卫生院改制后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尤荻;公共基础设施BOT-TOT-PPP集成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龚迪和;“以药养医”体制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晓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析[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5 杨莺莺;碳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赵文林;迪庆藏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马友鹤;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谢美清;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需求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雍飞;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法律问题思考[D];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重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品提供[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李汉文;秦耘;;公共品的当代定义不应受到非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黄庆杰;试论公共产品的特征、类型及其提供方式[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卷首语[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03期
5 张锦梅;李忠旭;;论持续农业的公共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曾康霖;;公共品研究要有新视角[J];经济学动态;2008年04期
7 张正义;;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创新的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5期
8 骆剑华;;公共物品的第三部门提供——一种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模式[J];华商;2007年15期
9 骆剑华;;公共物品的第三部门提供——一种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模式[J];网络财富;2007年07期
10 贾康;吴方伟;;关于我国住宅提供方式改革的构想[J];财政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昀;徐宏彦;;房地产投资决策中房地产估价师的作用[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波;陈宇玉;;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及发展战略[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A];2008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报告[C];2008年
4 王东斌;赵艳华;;浅谈房地产园林工程造价控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红伟;;因子分析在房地产综合评价中的运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毕文;潘春会;;房地产商品的营销创新[A];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龙惟定;丁文婷;;住宅集中空调——21世纪的新消费热点[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林仁荣;;论旧城区房地产重建[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柴强;;房地产权益及其价值评估[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顾建发;;邓小平理论指引着中国(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 潜;房地产要摆脱对土地资金的依赖[N];证券日报;2004年
2 西南证券 段海瑞;房地产暴利时代即将终结[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坤民;住宅还是支柱产业吗[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林秀瑾;房企获救需紧跟政策节拍[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冰凝;中国式救市四大模式[N];华夏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邓红星;我国房地产与建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N];中国信息报;2008年
7 ;积蓄能量 为珠海楼市下一轮发展打好基础[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包燕静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新所得税法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首席记者 吕红丽;把诚信进行到底[N];盘锦日报;2008年
10 伏永安;房改十年(上)[N];成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龙飞;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刘新波;中国农村减贫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3 刘志宇;关于外商投资北京房地产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高永鸿;互动行销工具对房地产仲介业经营绩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京奎;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6 梁丽芳;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苗维亚;房地产产业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8 王根贤;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宋忠敏;上海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杨文武;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广利;厦门奔马房地产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D];厦门大学;2001年
2 王红雨;台湾房地产经济波动及其借鉴[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光建;房地产品牌化的探讨[D];重庆大学;2001年
4 任平;房地产项目策划及运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姜东明;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马毅婕;关于发展我国房地产融资途径的若干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张宏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冷中胜;房地产住宅项目营销战略[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周梅;房地产推广销售平面设计中的情感定位[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王欣;房地产企业品牌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3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6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