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下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优劣的评判
本文选题:激进改革 切入点:渐进改革 出处:《理论学刊》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学界关于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激进改革派与渐进改革派各持己见。事实上,从"成本—收益"的视角看,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从约束条件的视角看,只有切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式才是最优的。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离开具体的客观的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激进与渐进改革的优劣毫无意义。
[Abstract]:The debate on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radical reform and progressive reform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Radical reformists and progressive reformists hold their own views. In f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benefit", there is no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radical and progressive refor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straint conditions, only the reform mode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s the best. There is no point in talking about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radical and progressive reform abstractly without specific objective historical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01期
2 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的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J];经济研究;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海庭;论当代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兼论中苏(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3 叶文辉;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成志文,,孙玲,宋剑秋;体制转轨中高校教师流失的分析与对策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王静;刍论中国金融模式下的分业与混业[J];商业研究;2002年09期
6 郑东雅,叶航,吕一鑫;我国B股对内开放的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20期
7 乔春华;成本创新:行为成本初探[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王伦刚;;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的反思与前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傅强;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政策——困难及其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杨来科;论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成英;;民选沙皇——俄罗斯总统制剖析[A];《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与法制的影响》学术研讨会、《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胡延华;引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4 郑林;中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周颖刚;中国股市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郑学军;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8 邹平;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9 陈金良;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陈亮;债转股政策分析与深化国企改革[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邱国平;论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邓怀颖;会计信息供需均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5 董朝辉;论转型经济过程中的政府干预[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王艳;中国电力业的垄断、竞争与管制放松[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王松;西部开发:政府政策与外国直接投资[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8 李建强;债转股与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9 刘铮;体制转轨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的机制基础探讨——一个从金融中介机制视角对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林光彬;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赛晓序;;双重视角下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优劣的评判[J];理论学刊;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韦伟;;邓小平转型发展理论研究[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杜旭宇;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的渐进战略[N];发展导报;2001年
2 陈甬军;什么是过渡经济的本质[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3 ;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创新[N];发展导报;2000年
4 杨帆;对于中国地下经济的粗略估计[N];天津工商报;2000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员 杨帆;“张五常热”的实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季桂保;诺奖经济学家为何频访上海[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颖捷;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D];暨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70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7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