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最优税率确定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本文选题:碳税 切入点:最优税率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我国碳税最优税率确定问题,本文构建了涉及碳排放企业、减排产品生产企业、政府规制部门三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影响参与方行为策略均衡的关键变量,并讨论了碳税最优税率确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碳排放企业和减排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市场的结构决定了碳税最优税率的大小:当两个市场都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时候,碳税最优税率等于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当碳排放企业所在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而减排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市场由几家企业垄断时,政府规制部门应该设定高于碳排放边际社会损失的碳税税率;当减排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而碳排放企业所在市场由几家企业垄断时,政府规制部门设定的碳税税率应该低于碳排放边际社会损失;当两个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则此时碳税最优税率是不确定的,关键要看哪个市场垄断力量相对较大。另外,碳税税率水平还受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减排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影响政府规制的效果。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tax rate of carbon tax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lete information static game model involving carbon emission enterprises, producers of emission reduction product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departments, and analyzes the key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equilibrium of participants' behavior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market in which carbon emitters and producers of carbon abatement products are located determines the size of the optimal tax rate: when both markets are close to completely competitive markets, The optimal rate of carbon tax is equal to the marginal social loss per uni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hen the market in which the carbon emitter is located is close to a fully competitive market, and the market in which the emission-reducing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is monopolized by several companies, Government regulators should set a carbon tax rate higher than the marginal social loss of carbon emissions; when the market in which emission-reducing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is close to a fully competitive market where carbon emitters are monopolized by several companies, The carbon tax rate set by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department should be lower than the marginal social loss of carbon emissions. When both markets have a certain monopoly power, the optimal carbon tax rate is uncertain.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carbon tax rate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enterpri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will affect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责不足的诱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编号:71172184)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省资源主导型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与政策研究”(编号:2014KRM15) 2014年度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研究”
【分类号】:X196;F81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范允奇;李晓钟;;碳税最优税率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测算[J];财经论丛;2013年01期
2 项勇;任宏;;我国碳税征收效应分析及实施措施[J];经济问题;2011年12期
3 姚昕;刘希颖;;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4 杨超;王锋;门明;;征收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恩典;王旭敏;;税收法治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以提高税收质量与总量为重点的分析[J];研究生法学;2011年06期
2 刘晔;周志波;;完全信息条件下寡占产品市场中的环境税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8期
3 郑琪;;关于碳税的内涵及其效应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4 陈伯军;赵净;;低碳经济的概念演变及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来科;张云;;国际碳交易框架下边际减排成本与能源价格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4期
6 谢来辉;;全球排放贸易体系:一个幻想?[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7 付波航;;论率先实现低碳城市化——浅析低碳经济的战略路径[J];当代经济;2012年15期
8 任志娟;;碳税、碳交易与行政命令减排——基于cournot模型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姚林如;杨海军;;最优差别碳税决定的模型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6期
10 温怀德;王瑞;;低碳经济:一个研究框架及文献评述[J];商业研究;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晓亮;许学芬;;资源税改革的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2 文书洋;林则夫;;柔性投资策略下补贴政策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王宇松;碳关税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张华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冷雪;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范允奇;我国碳税效应、最优税率和配置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超;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石油资源税费改革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杜颖;中国省际碳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董向阳;我国碳排放的动态分析:基于结构分解的方法[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曹东坡;我国煤炭产业兼并重组与碳税实施的互动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夏文敏;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区域性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李素敏;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崔皎;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王珂;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肖光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10 赵丽清;我国征收碳税的政策效应分析与路径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2 司言武;;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一个趋于全面分析框架的尝试[J];财贸经济;2010年10期
3 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4 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5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6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7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8 刘越;;基于“公地悲剧”视角审视低碳经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2期
10 金艳鸣;雷明;黄涛;;环境税收对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孙亚男;基于社会网络结构演化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2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3 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年02期
4 杨杨;杜剑;;低碳经济背景下欧盟碳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技术;2010年03期
5 郑雪梅;;从欧盟国家的实践看我国碳税的引入路径[J];中国财政;2010年05期
6 魏文彪;;谨防碳税演变成“准排税”[J];环境经济;2010年06期
7 邢丽;;碳税国际协调的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44期
8 陈斌;;碳税边境调整的起因及主要争议[J];涉外税务;2011年03期
9 赵玉焕;;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年03期
10 王岩;张建超;;国外碳税研究文献综述——基于碳税的设计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朱晓勤;;对美英航空碳税案判决的几点质疑——兼及中国的应对策略[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日本官方:碳税给日电企年均增负10亿美元[A];《电站信息》2012年第11期[C];2012年
5 李金凤;赵丽清;庞博;;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看我国征收“碳税”的合理性[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兆敏;;论欧盟航空碳税与WTO规则[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7 骆瑞玲;范体军;夏海洋;;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收益分析及决策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桂琴;碳税渐近[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京玲;时间表渐趋明朗 碳税开征面临两难境地[N];中国商报;2010年
3 朱其忠;澳碳税方案 因何“凤凰变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傅云威;“碳税”方案因何凤凰变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5 傅云威;澳“碳税”方案缘何成众矢之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马红漫;推出碳税须考虑社会福利公平[N];经济视点报;2010年
7 李景卫;澳大利亚废除碳税政策的褒与贬[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苏明 傅志华 许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建议我国适时开征碳税[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李瑞;澳大利亚废除碳税议案折戟参议院[N];法制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张琪;澳大利亚碳税法案匆匆落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孜孜;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于娟;碳税循环政策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恒;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2 冯翔;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刘静;我国碳税收入测算及其和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宁宁;国外碳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宁波大学;2011年
6 张秀平;征收碳税对广东省的能源供需及居民福利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崔明莉;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柴玉梅;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法律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刘轩昊;我国碳税立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莺莺;碳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1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7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