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WTO框架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
本文选题:碳减排 切入点:国际合作机制 出处:《求索》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减排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共识。目前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但是,由于其间关键性法律条款存在一定模糊性,而且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于世界各国缺乏法定约束力,这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存在现实执行上的诸多难题。因此,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除了完善现有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还应将国际碳减排引入到WTO多边贸易体制中,进而实现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减轻国际碳减排对国际贸易及世界各国经济负面影响之归旨。
[Abstract]:Global warming is a common problem facing mankind,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 Tackling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 co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carbon reduction is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but, Due to the ambiguity of the key legal provisions and the lack of legally binding for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abate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abate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post-Kyoto Protocol era, in addition to perfecting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carbon abate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 we should also introduce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o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of WTO. Thus, the aim of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le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conomies of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s achieved.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FX10-141)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洁;姜妮;;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步伐[J];环境经济;2007年06期
2 王文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2期
3 谷德近;;从巴厘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的态势和原则[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刘华容;;低碳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索[J];求索;2011年02期
5 王现东;;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价值观批判与重构[J];求索;2012年01期
6 曾令良,陈卫东;论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J];法学论坛;200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梁嘉琳;[N];经济参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何继新;周俊;顾凯平;;碳排放权交易的双向拍卖博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朱鹏飞;;WTO视野中美国碳关税制度的违法性分析——以WTO一般例外条款为中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李晨洋;李晓丹;吕福财;;基于碳价格与环境能源关联分析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5 曾炜;;浅析GATT第20条前言的适用[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吴晓明;;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黄秀琳;蔡巧花;;山水型旅游吸引物“低碳”元素的培植与表述——以福建省九龙谷森林公园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1年08期
8 欧福永,熊之才;WTO与环保有关的贸易条款评析[J];当代法学;2004年01期
9 谷德近;;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重塑——京都模式的困境与蒙特利尔模式的回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钟筱红;;WTO环保例外条款解读[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3 陶文敏;;论绿色壁垒与WTO贸易与环保条款[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4 武从斌;赵劲松;;从海龟案看GATT/WTO环保条款的缺陷及我国的应对之策[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5 刘进雄;刘涤尘;;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及节能发电调度策略[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方大春;;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角色转变的思考[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徐世腾;;美国碳关税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于天飞;李智勇;吴水荣;;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于天飞;李怒云;李智勇;陈绍志;吴水荣;李金良;夏恩龙;;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杨芬;;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余光英;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淼;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吉宗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巫锡平;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静;基于社区的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于海涛;WTO体制下的贸易与人权问题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言彦;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潘璐;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霁;排污权交易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申文奇;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建;我国运输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流程与定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俊启,张颖;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薛俭;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及存在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谷德近;;巴厘岛路线图: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演进[J];法学;2008年02期
4 谢赤;具有服从有限马尔可夫链机波动的期权定价问题[J];系统工程;2000年03期
5 陈德湖,李寿德,蒋馥;寡头垄断和排污权初始分配[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6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7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8 杨红强 ,张晓辛;《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9 穆红莉;马慧景;;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鲁炜,崔丽琴;可交易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式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超;跳-扩散过程的期权定价模型[D];中南大学;2001年
2 李顺龙;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陈洁;水权期权交易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春冬;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莉;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碳减排带来机会[J];机电信息;2009年21期
2 王颖;;自愿减排市场能走多远[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3 管英富;杨云;张剑锋;郜豫川;;放散高炉煤气的碳减排利用途径研究[J];现代化工;2009年S1期
4 张宜生;黄安民;叶克林;;低碳经济视角下木材工业的发展展望[J];木材工业;2010年02期
5 张潇月;彭玉荣;陆海;;关于贵阳市农村碳减排的调查报告[J];贵州农机化;2010年01期
6 黄雄;;我国碳减排的背景与行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综合要闻[J];有色冶金节能;2010年03期
8 王明喜;王明荣;汪寿阳;尚维;;最优减排策略及其实施的理论分析[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9 王声东;;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工程设计[J];环境工程;2010年04期
10 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龙;;向碳减排行动建一言[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5 曹卫东;;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馨;李少睿;;国际碳减排博弈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竹涛;赵金龙;邰世康;陈旭;方岩;;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孙明超;张慧娟;郭家秀;尹华强;;燃煤电厂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工程技术与创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王赞信;卢英;武剑;;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与途径[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黄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洲人不再热衷碳减排[N];光明日报;2008年
2 海蒂;发展电动汽车能否导向碳减排[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王刘芳;天平汽保 28万元购买8026吨碳减排指标[N];北京日报;2009年
4 岳瑞芳 符静;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完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何英;印度坚决不同意设定碳减排上限[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林永锋;欧盟协调成员国碳减排立场[N];中国能源报;2009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军;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见习记者 张欢;国内自愿碳减排首单交易在京诞生[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记者 涂露芳 实习生 哈滨;北京推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N];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董克伟;我国自愿碳减排完成首单交易[N];中国改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毕文红;WTO框架下技术壁垒及跨越技术壁垒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傅世均;基于电力协调监管的燃煤发电企业碳减排市场组合设计理论与实践[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荣康;WTO框架下的反倾销启动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8 段晓明;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李春海;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10 朴恩U,
本文编号:1640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4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