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参与率与生产率是否存在权衡机制
本文选题:劳动参与率 切入点:生产率 出处:《上海金融》2013年10期
【摘要】:基于生产率不能有效反映资源整体利用程度的事实,本文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即劳动参与率纳入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框架,探讨生产率与劳动参与率可否兼得。基于80个国家1975-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劳动力供给与生产率提升存在着权衡现象,且长期内更明显。这意味着生产率并非传统上认为的外生于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国家,厂商更倾向于将资本投向雇佣更多廉价劳动力,而非存在较高风险的技术创新等活动,进而导致生产率提升的放缓,即生产率内生于劳动力供给。这对于中国这样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 that productivity can not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degree of overal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resource utilization, that i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to the qua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data from 8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0 shows that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labor supply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in the long run, this means that productivity is not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outsourced, and in countries where labor is plentiful, firms are more inclined to invest their capital in hiring more cheap labor. Instead of activities such as high ris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leads to a slowdown in productivity growth, that is, productivity is born out of labor supply, this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 country such as China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基金】: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1060XJ1512090)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鹏;;节能减排的一个宏观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2 刘勇;;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6期
3 陈丹丹;任保平;;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与计量检验[J];当代财经;2010年01期
4 傅元海;张丹;孙爱军;;FDI技术溢出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研究[J];当代财经;2010年06期
5 文礼朋;郭熙保;;借用技术与资本积累型经济增长——兼论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异同[J];当代财经;2010年08期
6 沈坤荣;傅元海;;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7 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8 刘朋;谢幸;董海涛;;贵州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1979—2009[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文建东;李慧;石韵珞;;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以县域经济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10 陈培钦;王俊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DEA的方法[J];当代经济;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彭中文;何新城;;空间集聚、技术溢出与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面板数据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官建成;陈凯华;;中国省域研发生产前沿绩效的测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路兴;;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雷明;虞晓雯;;资本动态效应下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绩效研究(1998—2011)[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3 钱良信;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安徽大学;2011年
4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徐永利;“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杨怡爽;制度视角的中印经济增长比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倪强;基于随机前沿和随机森林法的沿海开发区发展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来旗;1997-2002、2002-2007年中国增量投入产出表编制及软投入贡献测算[D];兰州大学;2011年
5 肖彦苹;粗放型经济增长条件下资源损失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方程;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7 梁楠;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8 武玉洁;增量投入产出表:方法与应用[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杨实君;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78-2007[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10 黄新;软投入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玉歆;许波;;经济增长研究中的资本度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文荣,刘丰传,周新辉;邓小平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高锐;林相发;伍海华;;西方经济调整理论及其评价[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郑长德;;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国外的理论进展[J];山东经济;2011年03期
4 蔡f ,王德文,都阳,王美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劳动力市场扭曲——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因素[J];经济学动态;2002年08期
5 白旭,贾宏丽;生产率难题与家庭生产模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张倩肖;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7 张爽;郭江涛;;我国地下经济核算方法浅探[J];技术与市场;2009年12期
8 刘洪梅;;资本积累理论与就业问题分析[J];企业导报;2010年24期
9 王新丽,杨立岩;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回顾与展望[J];学术月刊;2004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丽林;劳动参与率: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数据[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茹晴;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主持人 何志高博士;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N];医药经济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小飞;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和森;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6年
2 高锐;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资产调整[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54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