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关系批判到生产力批判
本文选题:社会批判 切入点:经济伦理 出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5期
【摘要】:自霍克海默之后,经济批判理论偏离了生产关系批判道路,逐步转向了生产力批判。在生产关系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恶的产生源头,它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剥削、奴役以及物化现象,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走向理想社会;而在生产力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力是资本主义一切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以科技为代表的、人对自然的控制直接催生了控制、顺从以及极权现象。由于这种控制深入人们的各个经济生活领域,摆脱控制走向自由独立的希望十分渺茫。生产力批判理论正是由于关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而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批判理论成果,也正是由于错误地将生产力批判置于经济批判理论的核心、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而找不到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正确道路。
[Abstract]:Since Horkheim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riticism has deviated from the critical road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gradually turned to critique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view of critical theory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re the source of the evil of capitalist economy. It leads directly to the exploitation, enslavement and materialization of capitalism. Therefore, through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n lead to an ideal society; in the view of the critical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capitalism are the root of all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apitalism. Represen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trol of nature by man directly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control, obedience and totalitarianism. The hope of getting rid of control and moving toward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s very slim. The critical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ha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economic criticism theories because of its concer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n the society.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criticism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wrongly placed at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riticism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production is the root cause of all kind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correct way to solve all ki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can not be foun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F014.1;F09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试论文学价值和价值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外延和类型[J];兵团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3 曹晓飞;张忠江;;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聂海杰;;马克思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变革及其多维内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董伟武;;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论全球性生态正义的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刘国光;;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7 刘希良;侯旭平;;论哲学内涵的维度及其教学方法[J];创新;2014年02期
8 刘圣兰;陶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模式的现实启示——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2期
9 詹宏伟;;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和解——兼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条独特途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10 陈立新;卢艺;;当代生存问题的可能解答与合理解答[J];东岳论丛;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岳丽艳;王海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学追问[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洪生;;文化视域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3 白刚;;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模式的转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4 刘继高;夏从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视阈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创意与人的自由发展[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心铭;;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茆素琼;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闫世东;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齐敏;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论视野[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严春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王有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严霄云;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D];上海大学;2013年
10 吴瑞敏;财富与时间[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珊珊;;二战前后霍克海默思想的嬗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健;谢鸿昆;;理性启蒙及其异化——霍克海默对启蒙的批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李晓晴;;论霍克海默的批判艺术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2期
4 徐志跃,程英姿;霍克海默思想之神学因素初探[J];现代哲学;2004年03期
5 朱艾雨;;霍克海默的“另一个世界”[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王佳灵;;霍克海默对“神话与启蒙”的存在论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7 刘习根;;论霍克海默批判的总体观[J];社科纵横;2014年03期
8 马俊领;刘卓红;;论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启蒙批判早期进路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9 李大棚;;科学技术为什么会被推到人性的对立面——论霍克海默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晓升;理性的主观化及其后果——霍克海默对西方文化历史变迁的反思和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蓓洁;;霍克海默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及其存在论视阈[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正华;科学是不是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张文涛(人民大学清史所);哈贝马斯[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志芳;霍克海默的理性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包桂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胜男;霍克海默的艺术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张春艳;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解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4 孙斯慧;论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D];辽宁大学;2012年
5 张翠;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特征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6 蒋永其;拯救客观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劲超;霍克海默“支配自然”的理论主题及其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8 安典礼;未竟的批判[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吕良莹;论启蒙及其限度[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4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