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在中国
本文选题:空间经济学 切入点:新经济地理学 出处:《经济学(季刊)》2012年03期
【摘要】:本文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同时,我们介绍了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的概况以及入选的六篇论文。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economics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ex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patial economics in China i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urban economics. At the same time, we 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Economics (2011) and the selected six paper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梁琦;;2008年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学术成就评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6期
2 梁琦;;经济学应当向数学学什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3 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向;蒋传海;;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J];财经研究;2009年10期
2 郭璐瑶;;我国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10期
3 梁琦;;关于空间经济研究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邹璇;;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4期
5 陈柳钦;;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叶振宇;;区域战略、贸易政策与工业布局演变——来自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7 杨开忠;;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J];经济学动态;2008年01期
8 李君华;;学习效应、拥挤性、地区的分工和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9 鲁晓东;李荣林;;区域经济一体化、FDI与国际生产转移:一个自由资本模型[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10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Dynamics[A];2009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and Management Proceedings (VolumeⅣ)[C];2009年
3 马军杰;单晓光;姜南;;中国省域专利产出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庆;大学集群三维资本整合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王连森;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及其来源的衡量与判别[D];山东大学;2007年
4 石灵云;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绍慧;生鲜农产品(FAP)供应链时空运行优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张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立峰;全球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颖;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管明;中国自发性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湘;城市发展的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2 魏海涛;投资与城市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窦虎;基于产业集群的政府角色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陈欣宏;城市兼并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郝伟;基于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曹敏;地区专业化、产业地理集中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张海玲;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陈宁化;分工同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兴坤;东亚“全球经济新增长极”的形成及中国的战略选择[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徐荣丽;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陈柳钦;;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10年02期
3 李景海;陈雪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J];江淮论坛;2011年04期
4 ;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征文启事[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5 孙晶;许崇正;;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J];产经评论;2011年04期
6 ;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征文启事[J];世界经济;2011年05期
7 李继宏;;新经济地理学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8 石宏博;;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J];当代经济;2011年14期
9 林家彬;;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影响[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1期
10 杨力刚;;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探讨[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2 侯华丽;孟旭光;安翠娟;周璞;;充分认识并发挥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争进;;从区域经济学看廊坊城市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司正家;;区域经济学发展述评与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姜晔;吴殿廷;宋涛;杜亚敏;;经济地理学的前景与方向——从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浩;梁慧超;;新形势下的京津冀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贤惠;;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马贤惠;;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祝尔娟;;关于完善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几个问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岸;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张维宸;重建不能照搬空间经济学理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3 赵永亮 刘钜强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新经济地理学支撑市场获得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刘荣彬;省区域经济学会成立五年学术成果丰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5 ;以区域经济学促西部大开发[N];经济参考报;2000年
6 新颖;西部开发:区域经济学应大有作为[N];经济日报;2000年
7 梁琦;空间经济学: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8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齐镭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杨振之;空间经济学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未雨绸缪是走好独木桥的关键[N];中国商报;2009年
10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景海;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邹定斌;海峡两岸物流业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赵志远;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景龙;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空间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8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颖;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李胜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胡文楠;促进吉林省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飞;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李文;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彭昀;山东地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刘妍;哈大齐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广河;甘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杨莉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10 茹秋娟;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7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6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