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国碳强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比较分析——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19:12

  本文选题:碳强度 切入点:区域差异 出处:《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22期


【摘要】: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基于1997-2010年中国的其中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了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碳强度的差异,并应用EKC模型和广义距估计(GMM)方法分别分析了三个区域碳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碳强度均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当期碳强度受历史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碳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N型曲线且已经跨过第一个拐点、预计2024年到达第二个拐点;中西部地区均呈倒U型曲线且均已跨过拐点,正处于碳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负向发展阶段.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er capita GDP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0, the difference of carbon intensity between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was analyzed by using IPCC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regions is analyzed by using EKC model and generalized distance estim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three regions shows a strong path dependence.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current period is greatly affected by history. The curve between carbon intensity and GDP per capita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N-shaped and has crossed the first inflection point and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second inflection point in 2024, whil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curve is inversely U-shaped and all of them have crossed the inflection point. Is in the carbon intensit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negative development stage.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模式、途径与政策研究(2010ZDXM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10YJC790284)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
【分类号】:F224;F12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2 蔡荣生;刘传扬;;碳排放强度差异与能源禀赋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2 林峰;;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直接测度[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1期

3 黄芳;江可申;;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4 杨骞;刘华军;;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随机收敛研究——基于两类碳排放指标的再检验[J];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5 郑佳佳;;基于Theil指数的区域CO_2排放强度差异分析——来自47个国家的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8期

6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高宇;侯小娜;;基于Theil指数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人口净迁移和地方财政支出动因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06期

8 闫程莉;黄梦;刘圣超;;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赵成柏;;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区域影响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17期

10 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范定祥;碳排放控制下的我国企业投资与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郑展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萱;中国碳生产率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郝蓓佳;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公共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2 亚琨;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倩;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与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魏芸;基于碳排放的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葛昕明;极端天气因子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刘元;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王亚峰;基于LMDI模型的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5 刘美平;;我国低碳经济推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融合发展[J];当代财经;2010年10期

6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7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8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9 张凡勇;;中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与取向——基于“资源诅咒”视角的述评[J];经济经纬;2011年03期

10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浙江工商大学 曲亮;[N];光明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 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赵栻泰;;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年04期

3 李瑞娥;张海军;;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特征(1981-2004)[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周亚莉;袁晓玲;薛义明;周亚彤;;陕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03期

5 周国富;;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空间差异与防治区划探讨[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6 丁焕峰;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7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吴佳;;江西省2004年生态足迹及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推进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及保障机制初探[J];四川环境;2008年05期

9 顾芗;周生路;张红富;李素菊;耿召;;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梁流涛;郭子萍;王海荣;;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刘博;曹明明;;基于西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金泉;;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建设研究——以赣州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谢贤政;李进华;;安徽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王金芳;;关于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8 王金平;夏勇;;环境经济学原理在西堤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蒋妮姗;李新;;苏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毛翠香;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N];青海日报;2004年

2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晔枫;生态结构破坏的老路可以避免吗?[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卢铮;G8峰会今日正式召开[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记者 胡煜军;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省环保局局长 王国才;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N];吉林日报;2008年

6 黄晓卉;以环保决策优化经济增长[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东胜区环保局副局长 李保林;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三大关系”[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8 陈建萍;“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通讯员 周永强 易竹君;阜康: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两手抓”“两手硬”[N];昌吉日报;2008年

10 宁秀夫;宽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在茂;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谭鑫;西部弱生态地区环境修复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昭利;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经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杨福霞;中国省际节能减排政策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9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肖显静;生态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包桂英;环境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成斗;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韩两国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伟琴;基于资源禀赋视角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一新;吉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陈建强;新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7 黄国强;新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8 孙可;天津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锐;沈阳市能耗与经济、环境及人口的相关性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思思;中国FDI、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2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92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