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
本文选题:吸收能力 切入点:知识创新 出处:《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11期
【摘要】: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on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past 22 yea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perationalizatio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a better us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later stage.Based on the dynamic theor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value of cognitive external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Secondly,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measure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microcosmic level.Finally,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should consider non-R & D situations, such as management skills, marketing expertis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进规律与提升机制研究”(71172115)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商重大课题“浙商创新能力演化及提升机制研究”(90000-C65713)
【分类号】:F0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二明;陈茵;;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2 张韬;;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3期
3 邹波;于渤;卜琳华;;校企知识转移网络中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1期
4 曾德明;贾曙光;禹献云;;吸收能力视角下联盟企业关系资本对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5 周霞;何健文;;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连通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1期
6 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解生;陈薇蕾;;全球合约制造网络中的价值创造细分定位——对SZZ公司国际代工的状况考察与理念解读[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3期
2 赵莉;夏向阳;;基于知识势差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流动及控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李元旭;谭云清;;国际服务外包下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4 李云峰;陈武;;开放式创新理念与经典实践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5 张林;罗乐;;县域特色产业创新三维模式及其风险研究——以广西横县茉莉花产业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李慧;;集群核心企业外向型知识吸收能力测量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5期
7 章文光;陈丹;贾妙元;;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与中国区域知识创新互动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01期
8 方金城;朱斌;张岐山;;我国LED产业自主创新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探析[J];商业研究;2014年04期
9 高雅群;;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10 曹裕;胡韩莉;;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炜;戚家超;童欣欣;;技术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其龙;知识溢出条件下企业R&D策略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赵红梅;R&D联盟网络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志远;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万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员工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卢彬彬;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中组织的战略适应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郑松青;基于知识链的造纸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高钰;中国制造业跨国企业母子公司双向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山;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扬;会计师事务所知识吸收能力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丁筱菡;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吸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婧娴;高校知识扩散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D];中原工学院;2011年
4 杨开发;吸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陈晗曦;医院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6 陈双双;知识吸收视角下集群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燕东;糯米速冻食品发展前景分析[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8 张萍萍;联盟网络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白志欣;中小企业市场导向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张宝龙;供应链竞争优势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武武;对英美日组织行为与企业绩效测量模型的再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3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4 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5 徐二明;张晗;;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6期
6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7 郭劲光;;网络嵌入:嵌入差异与嵌入绩效[J];经济评论;2006年06期
8 许小虎,项保华;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10期
9 张小兵;;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S1期
10 高展军;李垣;;企业吸收能力研究阐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约翰·希克斯;张树中;;动态理论中的静态方法[J];国际经济评论;1988年07期
2 张素平;吴志岩;;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11期
3 刘华军;;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品牌模型及其应用[J];当代财经;2006年09期
4 刘华军;;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品牌模型及其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许强;“毛线大王”的方法论[N];经理日报;2004年
,本文编号:1692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9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