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理论的减税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供给理论 切入点:减税 出处:《经济问题》2013年11期
【摘要】:供给理论所提倡的减税刺激政策的作用,一直关注资本或劳动这两大生产要素,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参数却涉及甚少。试图在新古典框架下,构建一个中国国情背景的理论模型,其中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受税率、政府生产性支出等变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利用相关的宏观数据和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数据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如果提高资本税率和政府生产性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负面作用。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role of tax reduction and stimulus policy advocated by supply theory has always focused on capital or labor as the two maj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but little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under the neoclassical framework,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at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variables such as tax rate and government productive expendi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assumptions.The proposition is tested empirically by using the macroscopical data and the calculated data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China raises capital tax rate and government productive expenditure, it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810.42;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年01期
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3 赵志耘,吕冰洋;政府生产性支出对产出-资本比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4 孙建波;秦晓斌;;供给主义经济政策“空降”中国——梳理近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资本市场;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志权;;1978—2007年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3 鄢军;陈海宁;;基于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中国通胀压力均衡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4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5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6 徐云鹏;张旭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玉;;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9 陈乐一;;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10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鄢军;;后危机时代中国的通胀压力与均衡调整——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角度[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晓西;;从提高执政能力来看完善宏观调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徐文英;李超;吴明;;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医疗竞争模式的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翁媛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世华;中国失踪货币和流动性过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袁晨;具有异质主体的非线性动态定价模型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7 卢满生;我国通货膨胀指数修正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启才;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莫媛;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分割与金融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晓静;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晓平;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吕小锋;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张冰莹;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政府投资作用及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金源;银行流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8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程华;GDP就业承载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玉;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研究及国际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2 贾康;刘军民;;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兼与林毅夫教授商榷[J];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3 伍戈;;输入型通胀与货币政策应对:兼议汇率的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6期
4 贾康;冯俏彬;;从替代走向合作:论公共产品提供中政府、市场、志愿部门之间的新型关系[J];财贸经济;2012年08期
5 郭庆旺,吕冰洋;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6 李斌;;经济增长、B-S效应与通货膨胀容忍度[J];经济学动态;2011年01期
7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8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9 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峗,陈林心;供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增长[J];企业经济;2004年04期
2 张宗斌;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为时尚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丁正智;减税的控制策略[J];税务与经济;2002年05期
4 叶子荣;李虹;;为什么不减税?[J];四川监察;1999年11期
5 陈端计;中国目前通货紧缩运行的典型特征及治理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刘大平;从比较角度看世界减税浪潮[J];亚太经济;2003年04期
7 刘金亮;;浅析税收增长和减税的主张[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1期
8 李明希;;怎样看待税收增长和减税的主张[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3期
9 甄炳禧;;减税,美国经济“吃”这套吗?[J];世界知识;2001年07期
10 何景伟;从世界性减税谈中国减税政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杨杰;宋马林;;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4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5 米健;罗其友;;城郊型马铃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差异[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6 洪银兴;;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增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2)——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9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国经济为何高增长?英媒另有高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蔡f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未富先老”[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晓蕾;热盼中国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从全要素生产率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6 胡鞍钢 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定军;挖掘人口红利的空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胡鞍钢;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N];中国证券报;2002年
9 晓风;胡鞍钢: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10 孙喜保;“用工荒”引发的思考[N];西部法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周立生;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宝;中国信托公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淼;环境管制下北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6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段晓庆;广东省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7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0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