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评价标准的探讨及应用——生产力与幸福度“双标准”
本文选题:经济体制 切入点:评价标准 出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3期
【摘要】:一直以来,比较经济学把经济绩效作为经济体制的最终评价标准。然而,正如建立怎样的制度和体制不是目的一样,发展生产力本身也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幸福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文章提出,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标准应采用生产力和幸福度"双标准",并且有两种思路一是两项标准分类设置;二是两项标准混合设置。文章认为,通过采用这种"双标准",可以对经济体制进行评价,从而借鉴和吸收优越的体制,改革和完善自己的体制。
[Abstract]:All along, comparative economics regards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final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conomic system.However, just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s is not an e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people's lives and realize their happiness.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conomic system should adopt "double standard" of productivity and happiness, and there are two ways of thinking one is to set up two standards and the other is to set up mixed standard.The article holds that by adopting this "double standard", the economic system can be evaluated, so as to learn from and absorb the superior system and to reform and perfect its own syste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理查德·莱亚德;庞娟;;幸福是什么? 我们是否越来越幸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树华;[N];社会科学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占芳;;论企业核心专业人才的激励与管理[J];北方经济;2006年08期
2 程晓峰;人本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生活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李福华;论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冯杨;人才:西部开发面临的严峻问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年05期
5 沈桂龙;;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与政策法制冲突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周凯;;城乡融合的制度环境及其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7 冯杨;国企改革中如何建立激励机制[J];财经科学;2000年S1期
8 李航;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9 陈惠雄;快乐 福利 人本主义──与黄有光院士的有关讨论[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陈惠雄;论经济大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与发展政策[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学敏;;立足科学发展观,拓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柳欣;;新古典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4 黄泰岩;;西方学者论市场与市场经济[A];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与发展[C];1991年
5 朱清;;论区域环境法律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何道隆;;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升平;中国与瑞典经济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王彦林;当代中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关系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亚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竞争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徐秉晖;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陈维佳;瑞典福利国家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庆;创业板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卓碧蓉;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中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晓静;比较研究中日经济体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傅俊华;虚拟团队(VT)激励管理的新视角[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魏旭;基于体验传播模式的宜家家居品牌产品包装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7 郭会芳;郑州市财税学校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D];西北大学;2011年
8 吴鼎鼎;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任琳;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胜利,谭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几点启示[J];世纪桥;1995年Z2期
2 杨鹏亮;申皓;;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刍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晓芝;论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十个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郑锦惠;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钟学忠,田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欧治华;;把握评价标准,强化作文评语的开放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熊婷婷;;从目的论看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吴厚义;;试论培训也是生产力[J];石油教育;2006年05期
9 成斌;;论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因素[J];生产力研究;2008年20期
10 金爱民;;绝对性评价的理论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漆建虹;;试论合理化建议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李京文;;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闭幕词[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3 ;提交中国生产力学会的第十四届年会论文目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4 陈伟;;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2008—2009年学会活动[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6 李泊溪;;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7 ;中国生产力学会大事纪(续)(2008——2009)[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8 ;“21世纪初中国生产力发展南向互利合作战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生产力发展研究”课题专家评审意见[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提交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的论文题目[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10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3届年会暨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会议总结[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鹏;力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N];重庆日报;2005年
2 王慧峰;如何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范恒山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N];西部时报;2004年
4 省研;综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N];四川日报;2007年
5 省委政法委巡视员 刘万清;必须明确三个坚持[N];湖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冰;产权市场将受益经济体制改革[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记者 秦菲菲 编辑 衡道庆;三大因素助推下半年消费有望平稳增长[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祝慧;马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9 记者 薛秀颖;九方面突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N];哈尔滨日报;2006年
10 胡迟 作者单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短期:斟酌运用总量政策 长期:加快经济体制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亮;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宝国;北沙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史纪安;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研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缪光平;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评价与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叶芳;改进德尔菲(Delphi)法研究亚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及评价标准[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阮德顺;越南12~14岁少年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发展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宋英慧;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应中伟;中国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涛;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楼俊;公司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赵晓;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广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唐建军;论公司社会责任[D];湘潭大学;2007年
6 邢明泉;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刘洪;对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宗小芸;小学语文公开课评价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占巧;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吴晓丽;南通市土壤重金属和农产品(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2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1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