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基于内含污染的视角
本文选题:内含污染 切入点:贸易内含污染条件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摘要】: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考虑中间产品产生污染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中美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考察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检验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首先构造中美两国28个制造业的总污染强度,在此基础上计算1987-2004年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指标,并分析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进出口内含污染的部门来源。研究发现,1992年之后,所有污染物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值都大于1,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污染强度要高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污染强度,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环境受损、美国环境获利,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从部门结构上看,中国出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三个部门,进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学、机械设备和交通设备这三个部门。
[Abstract]:Using a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 considering the pollution generated by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by calculating the inherent pollution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impa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environment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investigated.To test whether the pollution Shelter hypothesis is valid.In this paper, the total pollution intensity of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first constructed. Based on this, the pollution conditions of Sino-American manufacturing trade from 1987 to 2004 are calculated, and the sources of the pollution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the manufacturing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analyzed.The study found that after 1992, the pollution conditions of all pollutants in trade were greater than 1, which meant that the pollution intens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ed from Chin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a's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environment was damaged.Environmental profit, pollution Shelter hypothesis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In terms of sector structure, China's exports mainly come from the three sectors of plastic products, machinery and chemical products, and imports mainly from the three sectors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规制、要素禀赋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70703015) 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编号:08JZD00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编号:09&ZD021)
【分类号】:X196;F7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2 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3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哲;;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的测算[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友国;;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China's trade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3 樊纲;魏强;刘鹏;;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fiscal reform[J];China Economist;2010年01期
4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5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财会通讯;2010年25期
6 张友国;;中国出口部门的生态效率评价[J];财贸经济;2009年05期
7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8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_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9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周浩;傅京燕;;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史贤华;徐明辉;;中国中部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马相东;;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日本经验与中国发展[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4辑)[C];2010年
4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2 陈红蕾;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贵中;需求因素对中国三次产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栾贺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4 徐琼玉;促进生态文明的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 吴幼玲;我国进出口商品中内涵能源的行业结构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李维;中国区域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周玮庆;生产分割视角下中国外贸的能耗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春燕;中国工业经贸发展对工业COD污染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慎少辉;广东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互动关系探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周婧;绿色经济与我国出口贸易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海珍;;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2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3 周志田;杨多贵;;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的新视角[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4 王雪梅;张志强;熊永兰;;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5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6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年10期
7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8 牛树海;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陈丽萍,杨忠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生态足迹[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10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吴双;;中国能源安全对策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1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京燕;张珊珊;;我国制造业进出口隐含污染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高楠森;;投入产出法简介(一)[J];鞍钢技术;1985年04期
3 赵倩倩;程燕;牟新利;张丽莹;张爱琳;欧容;;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重庆二氧化硫排放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10期
4 刘惠生;;第一讲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数学模型[J];煤炭经济研究;1986年01期
5 高楠森;;投入产出法简介(二)[J];鞍钢技术;1985年06期
6 ;绿色设计与制造[J];电气制造;2010年06期
7 高文会;;盘县工业企业污染物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8 董晶晶;韩增林;李博;;大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11期
9 W·列昂节夫;韩平q;;环境影响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投入产出法[J];重庆环境科学;1984年03期
10 ;企业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模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苑克兴;;建卫瓷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技术措施[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一)[C];2009年
2 何嘉武;樊新海;;基于振动烈度的机械状态监测方法及应用[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凯;马云飞;;大型国有企业机械设备更新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4 许雷;范存养;吴味隆;;冷水机组的能耗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志斌;;机械设备评估的分析与计算[A];第三届全国设备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谭建活;李权;;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张华玲;高焰;王蕴;孟廉洁;;黄河流域(济南段)污水资源化对策探讨[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辉;刘慕亮;肖晓凌;潘明光;徐进;蔡春桥;;污染水域潜水对潜水员健康的危害及防护措施[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樊新岩;张霞;赵术燕;王仍;张树东;孔祥和;;激光质谱法在大气污染物分子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红;;液压系统水、气污染控制问题探讨[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敏;德国制造业将加大对IT领域的投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2 宇红;乌克兰制造业不受金融危机影响[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3 记者 王春 宦建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冯勇琦 林斌 邹海强;投资成企稳回升火车头 全面复苏须仰仗制造业[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5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世杰;政策孕育制造业投资机会 2G与3G建设并行竞争激烈[N];通信信息报;2009年
7 邱海旭;制造业: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拥抱者[N];中国旅游报;2001年
8 黄杰;韩国制造业仍不被看好[N];中国贸易报;2004年
9 李荣;沪制造业房产及外资向郊区分流[N];经济参考报;2003年
10 晓程;制造业:速度就是利润[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霞;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贡献的可持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2 冯萃峰;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4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孟彦菊;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奚宽武;高速公路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林霓裳;我国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子;吉林省的经济增长[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佳艺;中美产品内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曹晓超;中国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李慧;西南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孔俊;我国制造业中FDI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与行业间技术溢出[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国丰;美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研究与我国的对策选择[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8 陈叻治;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张玉;中国进出口商品要素密集度与比较优势基础[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浩然;我国制造业FDI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5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1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