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惠性”假设对“经济人”假设的非理性冲击——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本文选题:互惠性偏好 切入点:行为经济学 出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借助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的博弈均衡解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古典体系中的最优契约均衡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互惠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可以大于自利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经济个体可以通过经济行为的调整与分配机制的变更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促进组织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扩张。研究表明,长期在经济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人"假设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实践性日渐衰退,包括"互惠性"假设在内的非理性假设存在着较高的现实意义。互惠性理论的提出不仅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也促进了管理理论与管理行为的变革。互惠性理论从一个侧面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巩固了行为经济学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卓越性地位。
[Abstract]:Reciprocal preferenc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behavioral economy theory, which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rational "economic man" hypothesis.With the aid of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in incentive theory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ame equilibrium solutions under the reciprocity hypothesis and the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Pareto improvement in the optimal contract equilibrium in the neoclassical system.The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reciprocal behavior can be greater than those under self-beneficial behavior. Economic individuals can obtain greater benefits and promote organizational interests by adjusting economic behavior and changing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The expansion of group interests and social interest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in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is declining day by day, and that the irrational hypothesis, including the hypothesis of "reciprocity", has higher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theory of reciprocity not only shake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but also promotes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theory and management behavior.The theory of reciprocity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 from one side and consolidates the outstanding position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n modern economic theory.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7BJY017):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研究
【分类号】:F06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自行为经济学的一个贡献[J];当代财经;2007年03期
2 刘敬伟;蒲勇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3 石高宏,李灵燕;强烈的互惠主义:一种关于企业内合作行为的新解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蒲勇健;;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5 魏光兴;蒲勇健;;互惠动机与激励:实验证据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6 郭菁;;互惠利他博弈的人学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睿;蒲勇健;明悦;;互惠性金融创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2 林钟高;徐虹;吴玉莲;;交易成本与内部控制治理逻辑——基于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视角[J];财经研究;2009年02期
3 刘敬伟;蒲勇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4 张同健;蒲勇健;;基于群体行为演化角度的社会福利扩展机制解析[J];当代财经;2009年05期
5 陈礼勇;;利己与利他行为浅述——基于非理性均衡点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变动的理论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07期
6 张同健;蒲勇健;刘敬伟;;雇主互惠性、员工敬业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江苏、浙江民营企业的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王勇;徐鹏;;考虑公平偏好的委托模式融通仓银行对3PL激励[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曹跃群;谭松珩;夏进文;;垄断竞争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持久效用市场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张荣武;贾战宁;;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上市公司经理层激励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21期
10 张同健;李迅;孔胜;刘敬伟;;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体系解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建;;委托代理模型下国有煤矿经理激励机制设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迅;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D];湖南大学;2008年
3 安小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空间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韩东安;高科技企业经营者财务监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吴国东;基于Rabin动机公平的激励契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春勋;关系契约与农产品交易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高维和;中国企业渠道投机行为及其治理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训;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亮;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产出分享激励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杨圆圆;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沛瑶;公平偏好对劳动者计件工资契约激励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李斌;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旅游者行为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俊;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蒋萍;社会公德思维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光超;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曹丽娴;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来自股票市场的证据[D];重庆大学;2009年
9 赵丹丹;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工作绩效的关系:互惠中介作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欢;基于公平偏好的企业员工行为激励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自行为经济学的一个贡献[J];当代财经;2007年03期
2 龚霁茸;费方域;;寻求公平的经济人——相关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2期
3 陈明珍;个人理性利弊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李森;;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激励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2 陈建光;;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10年01期
3 梁小民;;引导你做出更好的选择[J];资本市场;2010年02期
4 葛静;王山;;西方激励理论对基层中央银行人力资本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年01期
5 谢文林;;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天府新论;2010年01期
6 梁小民;;更好的选择[J];首席财务官;2010年01期
7 吕晨钟;;基于组织激励视角的中外企业比较研究——以GE、联想公司为例[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8 王俊;;行为经济学视野下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张良;;激励理论巨匠——戴维·麦克利兰[J];现代班组;2010年02期
10 耿伟卫;董立军;张振宇;;论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彬彬;胡振鹏;王先甲;;非点源污染管理中补偿机制设计[A];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现代水利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葛永林;;绿色经济学的革命性及其研究纲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朱黎涛;;论激励[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4 郝艳文;;廊坊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傅俊华;陈惠雄;;组织激励新论:幸福契约的概念、理论与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宁淑梅;夏云菲;王利;;激励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玮玮;;“蚁族”产生之行为经济学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军;;基于多重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6)[C];2010年
9 张秀玲;刘文;;激励机制在物业行业中的应用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促进现代企业管理[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铁;我们仍需要颂扬的歌唱[N];恩施日报;2011年
2 乌裕尔;需求层次向下走[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年
3 河北旅游规划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名誉院长 刘筱秋;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构想[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郭松民;当地方法之手伸进私房钱口袋[N];沈阳日报;2011年
5 郑渝川;反思过度繁荣的节庆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特约书评人 邱恒明;政府管理经济:“助推”而不要“强推”[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通讯员 成媛媛;调好“百家味” 烹制“营养餐”[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蒋占刚;“非理性”:行为经济学的独特魅力[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董志勇;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柳森森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学诺奖切中世界复苏之“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丰霏;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刚;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龚向虎;有限理性下主体知识共享与转型绩效解释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世海;中国报业的产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马士成;企业“双高”科研人才评价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许启金;食品安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策略与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彭红玉;政府激励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唐忠阳;基于公平偏好评估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契约设计[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娟;文明的发展与农民生态理性的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陆向华;县级政府公务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邢利红;亿万集团销售人员流失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解振宇;SX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激励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伏胜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李佳忆;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于莎莎;辅导员视野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杨樨;现代管理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谷金鑫;河北省高校教师薪酬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杨月新;J省邮政企业培训激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9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2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