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多中心 切入点:多中心测度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摘要】: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多中心概念、测度与效应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多中心效应的不确定性与其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有关;某一尺度的多中心政策在其他尺度上会产生不同影响;历史特殊性和地方情景是影响多中心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认为并不存在可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和政策措施,今后的研究应仔细区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正确选择测度方法与指标。
[Abstract]: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western literature on the concept of multi-center, measurement and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polycentric effect is related to the fuzziness of its definition and the choice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indicators.Multi-center policy on one scale will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other scales;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and local situ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ycentric polic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no spatial organization models and policy measures suitable for all regions. In future studies, we should carefully distinguish the morphological polycentric from the functional polycentric, and correctly select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indicators.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0811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090460846)
【分类号】:F061.5;F29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克劳兹·昆斯曼;唐燕;;多中心与空间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唐燕;;德国大都市区结构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2 景娟;钱云;黄哲姣;;欧洲一体化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3 黄娉婷;张晓平;;大都市区工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3期
4 徐飞;;德国柏林城市景观的多样统一[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覃成林;李红叶;;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明;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镇中;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动力机制与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彭洁;昆山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3 李仙德;Sub-CBD功能拓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嘉;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娇;李波;王传胜;;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以烟台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6年12期
2 潘玉君,武友德 ,张谦舵 ,段勇;“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3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4 何春阳,李景刚,陈晋,史培军,潘耀忠,李京,卓莉,一之p,俊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傅泽强;;循环经济:区域尺度研究框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傅泽强;;循环经济:区域尺度研究框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罗小龙;沈建法;;一个面向城市合作的理论框架分析——基于长江三角洲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刘凌轩;毕军;袁增伟;;物质流管理时空异质性模型及应用[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吕拉昌;黄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趋势[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焰;湖南省生态足迹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30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3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