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论大众媒介话语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及其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10 07:14

  本文选题:媒介话语 切入点:经济刻板印象 出处:《求索》2013年10期


【摘要】:刻板印象即为群体形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特质、品性及行为的固定化或模式化的看法与信念,媒介话语下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即为在媒介报道或渲染下,受众对某地域经济的总体心理评价与感受。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依赖媒介呈现的信息去认知生活区域外的世界,其认知对象成了新闻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大众媒介话语下的拟态环境在构建社会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本研究以两大大众媒介对温州的经济报道为样本,分析大众媒介话语权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与话语机制,提出了构建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媒介话语的应然向径与政策导向,认为要增强消费者对某区域产品与服务的社会认同,业界与地方政府应积极创设条件,强化区域产业集群的政府呵护与资源打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解构传统权威、建立新权威,这是塑造区域经济正面刻板印象的重要器法。
[Abstract]:Stereotype is group image,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fixed or stereotyped belief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f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and its members.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ereotype under media discourse is reported or rendered by the media.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and feeling of the audience to a certain regional economy.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people rely more on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by the media to recognize the world outside the living region.Its cognitive object has become the "pseudo environment" presented by the news media, and the pseudo environment under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has a strong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tereotype.This study takes the economic reports of Wenzhou by two mass media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discourse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stereotype under the right of mass media.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and policy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ereotype media discourse, and thinks that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consumers to the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industry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create the conditions.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care and resource buil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making full use of modern network media, d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authority and establishing new authority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shaping the positive stereotype of regional economy.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121108)
【分类号】:F06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叶兵;蒋兆雷;;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旷芳;;“议程设置”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李安定;李巨尧;;网络议程设置与公众导向需求的融合框架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04期

5 范海诚;;从新闻选择的要素看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J];今传媒;2011年06期

6 卢毅刚;;传媒与舆论引导研究——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今传媒;2011年07期

7 丁敏;;新媒体环境下对“四方格理论”的新思考[J];今传媒;2011年10期

8 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刘文辉;;论新闻“真实”的主观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顾炜程;侯静慧;;析媒体因素对中国人“日本观”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谢静;;媒介受众的批判意识建构——以大学生对于客观性原则的反思性征用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陈旭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因素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黄雨水;奢侈品品牌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李明;社会舆论的司法意蕴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俊彦;民意表达: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维度[D];湘潭大学;2010年

3 雷婉霞;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丁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国金;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立春;虚拟世界的意见集合[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熊婧婧;《红色中华》报的舆论监督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谢冬辉;网络暴力事件与网络围观[D];南昌大学;2010年

9 郭霞;网络报道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形象呈现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晓颐;认知与行为[D];中原工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现代消费的时尚元素与社会认同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2 王有全;;个性消费与社会认同关系分析[J];中国商贸;2010年16期

3 查灿长;试论商品信誉内涵的变化和发展[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罗必良;两种价值论:不可逾越的鸿沟?[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5 张雄;;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消费理论[J];理论界;2010年06期

6 高永晨;;从非言语交际视角看符号消费的多样性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曾绪宜;创造性劳动价值论[J];探索;1994年01期

8 邓志华;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J];中国农垦经济;1999年12期

9 魏水英;;消费行为的网络分析——以关系为分析单位的网络分析法构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蔡炜;;经济学快乐原则与生产方式的选择[J];党史文苑;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睿;;生态技术社会选择的博弈论视角[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云帆整理;学者眼中的“和谐”[N];学习时报;2005年

2 杜润生;解读温州经济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慧芳;奢侈品消费群体分化及认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范奇;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个人幸福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0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30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