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现代性状况与现代性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本文选题:异化劳动 + 历史唯物主义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2年01期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思想成果的指引,《手稿》的理论探索转向了现代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以劳动异化来表征人类的现代性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手稿》以异化劳动范畴为纽带,批判性地贯穿了相互分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初步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阈。这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意义不是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思想革命,而是以现代性批判为母题的全新思想视阈的本质性开启。
[Abstract]: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ritical thought of modernity.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Hegel'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of law,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manuscripts has turned to the field of material life in modern civil society and characterize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human modernity by labor aliena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manuscript critically runs through the separated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Hegel and the French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 with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category as the link.Initially opened the ideological thresho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is means that the basic significance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is not th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in various disciplines, but the opening of the essence of a new ideological horizon with the motif of critique of modernity as its motif.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A811;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杨耕;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方法论困境及其症结[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郑敏;;马克思与萨特异化理论之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杨金运;;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6 胡春湘;;我国土地整理的长效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7 李丰春;;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工作60年(1949~2009年)发展历程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百年分合——兼谈“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救中国”[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3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范肇臻;刘赣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发展与灾害关系的思想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鲁路;;阿多诺建立在批判与非同一性基础上的乌托邦[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敏志;翁国民;;社会自治组织之生成及我国相关立法之完善——以贸易救济中的行业协会为视角[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8 马存利;;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法哲学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金瓯;;“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学解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石冬梅;许月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城乡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牛献忠;人的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8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倪娜;“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和;保险投资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莹;黑土地文化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志军;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法运;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2 陶庭马;;论马克思异化观的转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求实;2011年08期
3 孙全胜;;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转识成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朱立元;;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观的关节点——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5 赵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探析——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陈先达;;我的求索之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7 毛一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1年24期
8 孙广耀;;关于“人道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陆云;;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通性——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探讨[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10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刃;;略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反历史唯物主义倾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傅筑夫;;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古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李国祥;;关于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陈志尚;;历史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昝瑞礼;;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楠森;;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黄灿章;;老子的唯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云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罗骞;真正的现代性批判一定是“后”马克思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钟君;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回答重大问题[N];人民日报;2009年
3 孙亮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问题”的三重建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白云真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重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重释历史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10年
7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作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陈立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变革的三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10 约翰·F·威尔士/文 吕增奎/编译;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2 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4 丁立卿;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6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东红;历史与实践自身运动[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杜宪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前提”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天民;伦理创造论[D];吉林大学;2003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鲁红;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2 周建武;基于实践的现代性批判[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燕;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霖;论合理的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桂青;霍布斯鲍姆的社会批判思想及其启迪[D];山西大学;2008年
6 孙秀明;对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玉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D];河南大学;2005年
8 程小强;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公平困境”问题[D];华侨大学;2007年
9 袁金霞;[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刘春田;社会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1735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3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