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18-04-15 10:32

  本文选题:中国道路 + 中国模式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1年05期


【摘要】:从社会形态的大转变看,中国道路是指它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大国,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和解放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压迫、颠覆和控制,两者的对立是贯穿中国道路的根本矛盾。考察中国道路问题使用的尺度是"世界历史时代"的时空参照系,要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与具体历史过程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尽管马克思设想的俄国可能在19世纪下半叶整体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没有最终形成,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和时代中心地缘位置的转换不啻为唯物史观时代发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向西方学习、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便迂回地跨越"卡夫丁峡谷",这是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主题。被动式的学习和主动式的自组织,两者的周期性复合酿成迂回跨越的历史辩证法。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formation, China's road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from a backward feud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ful country.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rejuvenation, development and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mperialism, oppression, subversion and control of hegemonism is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that runs through the Chinese road.The yardstick of examining the road problem in China is the space-time reference system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Age". We should study the dialectic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the log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process.Although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envisaged by Marx for Russia to span the capitalist system "Kaftin Canyon" as a whol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ere not finally formed.However, the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the time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the times.In the new historical environment, how to learn from the West, absorb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 as to detour across the "Kaftin Canyon", this is a major theme of the undeveloped socialist countries.The periodic combination of passive learning and active self-organization leads to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circuitous leapfrogging.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F091.3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刚;;中国模式来自改革开放的实践[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10期

2 黄平;;发展中的“中国模式”[J];时事报告;2008年11期

3 孙凤仪;;理解中国模式[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4 于长洪;;中国道路 世界瞩目[J];企业文化;2007年12期

5 丛文;;“中国道路”的成功要素[J];天涯;2010年04期

6 ;生活·悦读[J];上海国资;2010年11期

7 马振岗;;西方渲染“中国模式”之背后[J];人民论坛;2008年24期

8 程恩富;胡乐明;刘志明;;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张斌;;中国模式的贡献与责任[J];华人世界;2007年03期

10 李伟;宋天和;;中国模式解读[J];企业研究;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五;;关于对中国模式三点特性的认识[A];列宁与东方社会——中日社会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海江;;“中国模式”的实质、普适性及未来挑战[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郝建;;三特:中国模式的独特内涵[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4 方松华;;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最寻中国模式背后文明的力量[A];全球化时代中国价值与美德的复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马丽雅;;后金融危机时代海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曲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综述[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小鲁;;政府与市场:中国模式之辩[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8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陶文昭;;世界大国与中国道路[A];列宁与东方社会——中日社会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庄新国;孙和清;闫桂京;李刚;徐英涛;杨新菊;;BSR:重要特征与ODP钻探取证及其中国模式[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春涛;对中国模式的坚定认同[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世玲;俞可平:中国道路与政府改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霍国庆;中国模式的辉煌与未来[N];中国贸易报;2005年

4 见习记者 王月金;危机中令人瞩目的中国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5 边懿;美《新闻周刊》载文研究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张西立;成长中的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年

7 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评论(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方烨 实习生 王喜文;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冷静看待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10年

10 记者 陈小方;澳达沃斯论坛联席主席罗克斯撰文赞扬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苗向军;我国备战奥运会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童燕;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与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潘t ;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求芝;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单良坤;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游雨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崔国卿;论中国模式与政府管理创新[D];山西大学;2010年

6 吴兴德;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国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林娜;中国森林水流域服务市场化模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贺昌;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贾鹏;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维护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3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53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